孙立坚:金融改革和金融全球化的目标是一致的吗?

作者:孙立坚教授 发布时间:2016-03-23 来源:复旦发展研究院+收藏本文

 

地点:经济学院801 举办时间:2012-03-20 13:00:00

 

孙立坚:金融改革和金融全球化的目标是一致的吗?

今天想到金融改革与金融全球化战略这样一个相互的问题,实际上还是金融资源为实体经济配置的问题。金融是面对未来、服务于未来的资源配置的工程。如果没有金融服务的话,企业创造财富的能力会大大地受制于他们自己的自发行为,但是有金融服务,验证了企业能够在金融服务的过程当中发挥它最大的力量,为全社会创造出不可能再超出这个范围的财富价值。

正是因为金融承担了实体经济为社会大众创造财富的职能,今天我们任何选择金融的开放和金融的全球化都要围绕这样的一个目标来做。首先我们回到一个最最传统的,就是今天中国的金融改革,首先要把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改善。现在我们首先要做的倒不是谈开放的问题,国际化的问题,我们今天要解决我们能不能形成资源配置的最重要的利率,如果我们没有债券市场的发育,我们的利率市场化真的是很难形成,更不用说海外投资者对中国市场当中缺乏债券市场进入到中国这样一个国际金融中心,来管理它的财富。

在这样的一个资源配置自己都没改善的情况下,我们再向外围发展,危险是很大的。我们不能简单地形式去讲,却忽视我们今天的外强中干的问题。金融是一个现在和未来的资源安排,任何可能的事件都有可能会发生,如果说这种风险分散的机制在一个金融不完善的市场当中无法分散,就像今天我们银行的地方债对资产的影响,房地产按揭对资产的影响,那么它现在就是面临着一个非常糟糕的问题。为什么我们银行利润增长这么厉害,暴利,但是国家却从制度上保护它,叫它不用分红。但是你今天如果了解到,我们银行的资产出了问题,资产盲目地扩张,暂时你感觉到一个庞大资产上面的息差带来的收益,你只看到这个问题的话,那么你就不难理解,国家为什么要把资本充足率不断提高,来不断地要求银行的资金要进入实体经济去优化它今天过度依赖于房地产、依赖于土地财政的资产。今天我们的内核非常地脆弱。

第二个问题我们再来看金融全球化是不是能改变刚才讲的内核脆弱的问题,刚才已经把结论讲了,不一定全部都是,而且大部分都不是,都不能改变。这当中有很多的案例,日本、英国和美国的情况。

另外一点就是金融全球化,我们也看到上海在积极地推进,有国家的战略考量,也有今天倒逼我们要做一些事情。实际虽然我们提了一个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但至少我们从现在对外开放的这种审慎性来看,我们还是在强调先把内部建设起来,即使这样我们也看到,我们面临的八大挑战。第一就是全球流动性的泛滥,对上海进行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带来很大的影响。另外一个非对称的资本管理的格局,也就是说我们今天中国在自己的境内是对外严格控制,但是我们在对外是搞离岸中心。那么现在我们就发现加工贸易和离岸市场之间有套利的行为。

第三个问题,我们今天希望中国要大力地发展债券市场,要锁定收益,但是债券市场要对外开放。因为债券市场锁定收益,他看中的是我们储蓄多,看中的是我们的投资者更多的还是风险厌恶性的东西。所以今天中国如果不注意的话,只管自己发展市场,最后导致的结果是进来的导致并不听我们的话,就盯住一些个别的市场,房地产市场,很容易形成泡沫。

第四大挑战就是人民币的回流机制跟美元主导的货币体系,今天人民币要回流,回流的是什么,实际上就是以美元换了人民币的回流,而真正我们人民币输出去的资金,可能沉淀下去。更多的还是利用人民币在升值的通道,利率还在加息,利用加工贸易和立案市场之间的方便的套利机会,我们真的要警惕一旦资金真的回流的时候,可能就是东亚危机的再现。

总之,我们中国第一一定要把实体经济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做实做强,目的是,中国接下来要承受金融危机了,一旦我们要挑战我们要做强金融的时候,很自然金融危机一定陪伴你,这是任何金融做强的国家都经历过的过程。第二点利率市场和国内金融体系的竞争格局、制度深化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事情。第三审慎地让中国金融市场渐进式地开放,这个东西着眼点不在开放上,着眼点是跟国际的金融市场对接的时候,它会给你带来怎么样的冲击,着眼点是制度的完善。今天我们在引进外部冲击的时候,消化外部冲击的这种制度途径非常脆弱,所以最后两点,任重道远,在确认中国产业承受能力的基础上去放开我们的汇率管制。另外一点资本账户的全面开放迎接人民币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