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心伯:美国对华政策必须更明智

作者:吴心伯教授 发布时间:2016-03-23 来源:复旦发展研究院+收藏本文

 

      当奥巴马竞选连任成功的消息传到中国时,人们感到松了一口气,因为如果罗姆尼获胜的话,他处理对华关系的摸索过程将带来中美关系的不确定性。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对于奥巴马第一任期内的中美关系感到满意。从中国的角度看,过去四年中美关系“高开低走”,最后造成了双方与日俱增的互不信任和在亚太地区的竞争。尽管双方达成了共同建设“积极合作全面”关系的共识,但错失了更多合作的机会,对某些问题处理不当,甚至误导了双边关系。

接下来的四年对于中美关系至关重要。中国的新一代领导人更加自信也更重视公众意见。中国与美国之间力量对比的差距在缩小,美国对此也会产生更强烈的焦虑和不安。两国在亚太地区的竞争可能会加剧。另外,区域和全球范围的挑战将频繁发生,有些会很尖锐,这需要世界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共同合作协调来促进全球治理。


何谓更明智的对华政策

      正如我们过去几年所见到的那样,尽管中国在双边关系中已经展示出了更多的自信和主动,但比较而言,依然主要处于应对地位,而美国则在塑造两国关系方面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因此,展望未来,更好的中美关系将首先有赖于美国方面更加明智的对华政策。

      更明智的对华政策首先应该建立在对于中国和中美关系的深刻理解之上,这将为美国思考和制定对华政策提供一个重要的认知框架。尽管在美国的对华思维中,核心问题是如何应对中国力量的崛起和影响力的上升,但重要的是美国不能只在双边关系框架中思考这个问题,而应将其置于发展中国家群体崛起、力量逐渐从西方转向东方这一全球变化的大背景中。这将能促使美国的政策制定者以更为宽广的视野看待中国的蓬勃发展,从而避免狭隘与“零和”的思维。

      第二,应对大国崛起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深思熟虑的大战略。历史经验也许值得借鉴,但是在全球化和互相依存的时代,我们比以往更加需要新鲜而有创意的想法。旧思维将人们带回过去,而新思维则能引领人们走向未来。一些美国政策制定者可能对于传统的外交战略和工具如均势、结盟、地缘政治等更为熟悉,用起来得心应手,然而,要用这些手段来处理21世纪与中国的关系却并无太大益处。

      第三,要思考如何管理中美关系,至关重要的一点是脑海中要有大局观,要采取战略性、长远性的方法,而非战术性、短期性的方法。此外,因为中国人喜欢猜测对方的意图,喜欢把每一个互动看作是建立长期联系过程中的一部分,所以在双边接触中保持良好信誉很重要。同中国玩两面派的游戏可能会带来某些战术性和短期性的利益,但是却会失去中国的信任,长远来看会削弱其与中国打交道的地位。这在奥巴马第一任期内曾经发生过,第二任期中不能重蹈覆辙。

在当前中美互信程度不高的情况下,两国应该就各自对双边关系未来的看法进行严肃的对话。今年早些时期,中国向美国提出了“建设新型大国关系”的倡议,这一关系模式的特征是“不对抗、不冲突、相互尊重、互利共赢”。提出这一倡议的考虑是,如果中国和美国要避免历史上屡见不鲜的大国政治竞争悲剧的话,两国就必须倡导新的思维和愿景。这不仅仅同中国多次重申希望和平发展的说法相一致,也有助于解决中美关系面临的最大挑战,即如何才能避免崛起大国和现有霸权之间的冲突。奥巴马政府应该对这一倡议表示欢迎,并且同中方坐下来讨论这对于双边关系意味着什么,以及两国该如何合作以实现这一目标。


减少再平衡的负面影响

      如今中美交往主要发生在三个层次:双边、区域和全球。双边交往依然是两国关系的主要基础,而区域与全球交往也在扩大,并且对中美关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平衡且稳定的中美关系应该在三个层次上都有积极的互动。然而过去两年里,奥巴马政府对于亚洲的再平衡战略不仅强化了区域层次的互动在中美关系中的作用,同时也对其他两个互动层次产生了负面影响,从而影响了总体关系的健康发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再平衡战略导致了中美关系的不平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奥巴马在第二任期内应该不仅要将更多重心转到双边和全球纬度上,还应该减少区域政策对中美关系造成的负面影响。

      从经济方面来看,中国希望在接下来的四年中,奥巴马政府能够减少贸易保护,采取步骤放松对高科技产品的出口控制,并且改善中国在美国直接投资的环境。由于美国经济困难和高失业率的缘故,中美贸易关系在过去四年里经历了摩擦最激烈的时期。接下来四年里,随着美国经济和失业率逐步改善,对华出口进一步增长,奥巴马应该在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方面有所克制。尽管过去几年里,奥巴马政府表示有意愿放松对高科技产品出口中国的控制,但始终没有实质性的进步。如果美国能够在这一问题上采取某些实质性的调整,这不仅能提高美国对于中国的出口,减少贸易不平衡,还能在对华政策上向中国发出非常积极的信号。最后,当中国公司加大其海外投资的力度时,美国不应该让莫须有的安全担忧阻挠来自中国的投资,因为这不但会令美国失去更多的就业机会,还会导致中国对美国在华投资实施报复。

      随着中国国防现代化的稳步推进,如何管理中美安全关系也是奥巴马政府未来四年面临的一大挑战。首先,美国不应该对中国军事发展反应过度。中国有很多复杂的安全挑战需要应对,而且随着经济增长,中国有能力将更多资源用于其国防建设。对于其庞大而相对美国落后的军事机器进行升级换代既是正常的,也是可以理解的。美国应该关心的不仅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想要获得什么样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中国将如何使用其军事力量。中国日益增长的防御能力可能会削弱美国在西太平洋的军事优势,限制美国在这里使用军力的自由,但中国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威慑美国在邻近地区比如台湾海峡的军事干涉,而并非与美国在整个太平洋争夺控制权。

其次,美国军方应该避免把中国看成敌人,或是以对待敌人的方式来对待中国。比如,在解放军发展其反介入和区域拒止能力的同时,五角大楼采纳了旨在西太平洋开展大规模作战的“空海一体战”战术。如果让这种战术支配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军事态势的话,就会发出一个强烈的信号:美国准备与中国进行一场重大冲突,正如其在冷战时期对苏联所做的一样。这不但会导致中国的强烈反应,也会恶化区域安全环境。从另一方面来说,美国在海上和空中对中国进行长期、频繁和近距离的军事侦察,也会对双边军事关系产生负面影响。对中方来说,这是挑衅性的和不可容忍的。事实上,这引起了解放军对美国对华战略意图的怀疑,也有可能引发空中或海上的事故,正如过去已发生的那样。对此,美国应该实行一些自我克制,它需要问问自己,美国是否真的需要进行那么多咄咄逼人的对华侦察。与此同时,随着更多的中美军事交往提升中国军事发展的透明度,美国应该减少在中国邻近地区的此类侦察行为。


美国需调整再平衡战略

      过去四年里,我们看到出于亚洲再平衡战略,美国在亚太地区开展了越来越多的外交、经济和安全活动。尽管有些人认为这一战略是奥巴马政府首任内的主要外交成就,但在他的第二任内,如果美国在这一区域的接触要健康和持久地进行,则需要更多的审视和调整该战略。

      首先,由于再平衡战略的一个主要方面是要制衡中国不断扩大的影响力,它已经在中美之间引起了矛盾,并导致中国南海和东海争端的加剧。虽然美国作为一个太平洋国家在这一区域有着重要利益,但并不能因此牺牲中国的利益。明智的美国区域政策应该认知到中国在邻近地区影响力的增长是不可避免的,同时对中国的合法利益也应保持敏感性。这样的政策才能避免两国之间的零和博弈,也为美国在这一区域的长期利益奠定扎实而可持续的基础。

      第二,自2010年以来,美国在中国与其邻国之间的领土和海洋权益纷争上采取了介入政策,尽管这些纷争都有很长的历史渊源,也不可能轻易解决。过去几年中,越南、菲律宾和日本一直试图让美国向中国施加压力,而中国始终对此采取了坚决的反对态度,显示这样的伎俩对中国不会有效。事实上,美国卷入这些争端只不过刺激了某些国家的欲望,将自身摆在同中国发生外交甚至军事对抗的位置(也许这并不是美国所期望的),并使得中国的态度更加坚决。在这种情形下,美国应该避免在口头上或行动上站队,而是鼓励各方采取和平手段和富有创造性的外交。

      最后,奥巴马政府追求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不仅旨在促进美国对亚太地区的出口,还要减少东亚经济合作的动力。尽管这不是美国第一次对东亚合作感到担心,而且在过去,它曾经将某些合作的提议扼杀(比如,美国反对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蒂尔上世纪90年代初提议建立东亚经济集团,以及日本在90年代末亚洲金融危机时提出创建亚洲货币基金),但这次形势有所不同。中国作为区域经济引擎的崛起已经大大提升了东亚合作的动力。比如,尽管2012年9月起中日因为钓鱼岛问题发生争端,双边关系降温,中国、韩国和日本依然在11月同意启动三方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同时,中国也同东盟国家、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一起计划建立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这将成为世界最大的自由贸易区,拥有30亿人口和20万亿美元的经济总量。奥巴马第二任期内也许依然会推进跨太平洋伙伴关系或者亚太合作,但美国应该收敛其迟滞甚至搅局东亚合作的野心,这样的努力既不可能成功,也对美国形象不利。

(原文为英文,已刊登于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网站。李鸣燕 译)

http://epaper.dfdaily.com/dfzb/html/2012-12/07/content_7108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