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梁信军 发布时间:2016-03-24 来源:复旦发展研究院+收藏本文
上海自贸区作为“境内关外”,快速成功的关键是要把区内经济体量尽快做大,形成自我循环,以最大限度发挥特区效应。主要可以考虑以下几点:
服务中国投资走出去
从方法上来看,服务中国投资走出去,通过吸引海外并购主体落户、全球企业大中华总部落户、国人境外购物回区消费、国企出海跳板,都是做大区内经济体量的可行方案。
中国资本走出去的体量已经很大了,去年我们的估算是达到800-900 亿美元,今年估计将会有上千亿美元,如何将这一大体量投资流经自贸区,可以首先考虑:吸引中国去海外并购的主体落户自贸区。目前中国企业走出去有两种方式:一是发挥中国制造大国优势,走出去并购品牌、技术、海外渠道、资源,支持加强国内制造优势的;二是利用中国成为全球主要消费大国地位,走出去并购国际行业龙头、扩大国内市场恢复全球增长的,这是未来成长更快的走出去方向。自贸区要考虑怎样吸引走出去并购的主体落户上海。目前,从香港出海拿并购贷款非常容易,但从中国大陆金融机构,民营企业拿并购贷款几乎不可能。现在借助自贸区,应该鼓励海外金融机构落户,提供民企“走出去”的并购贷款。此外,在香港,企业并购投资、获利退出的税收是很优惠的,未来自贸区为了保证并购主体尽量多地落户上海,就要尽量采用和香港差不多的政策。
其次,吸引全球企业大中华总部落户自贸区。也是做大自贸区的重要选择。现在很多行业,在中国大陆销售额都已达到全球的20%-30%,利润达到全球的30%-40%,比如说奢侈品;其它部分产业的利润水平也在往这个方向发展,比如医疗和医药会在五年后达到这个水平。如果要让这些行业的龙头企业的大中华总部落户,自贸区就应该赋予它们更大的便利,这其中包括个人税收、海关等等,这是一笔巨大的可吸引的经济体量。
在吸引企业落户的同时,应吸引国人境外购物回自贸区消费。去年,中国的旅游人口在境外消费超过1000 亿美元,其中数百亿美元的奢侈品消费,如果在自贸区建立免税店,允许境外消费意愿境内实施并提货的话,这部分税收就可以留在国内,留在自贸区内。除此之外,自贸区还应帮助上海和全国的国企实现全球化,成为国企出海的跳板。
金融资源落地
所谓金融资源落地,是指引进、利用海外低成本金融资源落户,帮助降低国内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同时做大区内经济体量。
首先,现在境外的金融资源非常便宜,包括韩国、台湾、美国、欧洲的贷款利率只有中国的不到一半。这些资源中国企业现在无法使用,有了自贸区之后,是否可以将这些资源利用起来?引进、利用海外低成本金融资源落户,帮助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切实服务于国内实体经济。
其次,现在中国股在海内外的股价都非常便宜,能否利用、鼓励海外金融机构来自贸区创新金融产品,连带帮助提升中国的股价。实质扩大吸引海外投资目录范围,并在“投融管退”、运营准入各核心环节提供有竞争力的政策,鼓励养老、医疗、创新金融等服务业落户,做大区内经济体量。自贸区相当于境内域外,需要帮助他们打通境内服务市场,才能做大区内经济体量。在过去我国鼓励海外投资战略目录(如高科技、3D,环保产业等)之外,现在应该把服务业纳入到鼓励行业当中。服务中国经济转型,立足地方政府未来以减债为主基调、靠政府负债红利实施投资拉动模式无法持续的现实,将地方政府过去在做、现在想做但未来没有能力实力做了的,开放运营许可给境外资本、社会资本去做,比如基础设施、土地治理整理、不动产投资信托等,做大区内经济体量。
当前个人资产有超过40 万亿在银行享受着不满意的低收益,未来国内金融资源会快速向有投资专业能力、资产运用能力的机构集中。当前国内的专业资产管理机构稀缺,自贸区应该吸引国际高水平专业资产管理机构落户,打通境内个人资产全球配置渠道,广开投资渠道,服务于增加老百姓个人财产性收入的同时,聚集大量资产管理机构。
此外,自贸区还应该创造条件、方便境内企业在区内进行全球资产配置。比如保险公司、公募基金、社保、年金、私人机构投资者,允许企业投资于复苏的美国经济,投资于处于底部的欧洲经济,而不能限制其只能投资国内,方便他们找到与他们的资金来源及负债端需求久期匹配的安全稳定长期的收益率。
梁信军,毕业于复旦大学,现任复星集团副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本文来源于2013 年09 月02 日《财经国家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