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诗一 发布时间:2016-03-29 来源:东方早报+收藏本文
(该文刊载于东方早报·上海经济评论 2014-06-10 )
自1997年回归,17年来,香港经济总体发展可谓几起几伏。
回归前的一段时期,由于港英政府大量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并且发行政府债券,香港经济曾有较大增长。但是回归之后,受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影响,香港经济增长率几乎掉到了历史最低水平:按2000年不变价格计算,1998年香港GDP增长率为-5.0%,1998年第三季度香港GDP增幅为-9.0%。1999年香港经济开始好转,2000年经济情况达到顶峰。这主要由于,香港是一个贸易依存度极高的地区,2000年美国互联网泡沫达到顶峰,香港整体出口有17.1%的增长,整体进口增长18.1%。而2001年由于美国股市互联网泡沫的破裂,加上当年发生“9·11”事件,美国经济有较大下滑,受此影响,香港地区对美国与欧盟等西方国家的进出口都有明显下跌,出口下跌3.0%,进口下跌2.3%,由此拉下了香港整体经济增长。
2003年“非典”疫情出现,来港旅游人数下降,香港经济于2003年第二季度发生0.5%的负增长。但由于2003年美联储维持低息政策,中国内地刚刚加入WTO不久,大量廉价商品经由香港销往世界各地,再加上《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2003年签署,香港个人游计划开始,重新带动了香港旅游经济的提升及消费的上升,香港经济于2003年第四季度强劲好转。在2003年之后的几年中,一直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前,受益于香港与中央政府签订的CEPA,香港经济一直强劲增长。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爆发而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使得香港资产价格发生跳水式下降,香港经济也相应跌入谷底。虽然金融危机后美欧等发达经济体复苏乏力,欧洲又发生债务危机,但全球经济增长的发动机逐步向东方偏移,中国内地的经济表现可谓一枝独秀,由此带动近几年来香港经济的复苏和增长,香港对中国内地的进出口增长势头强劲,旅游业也保持增长态势,金融服务稳步增长。
香港回归前,其第三产业已经比较发达。由于历史原因,香港从来就是作为转口贸易港存在,转口贸易催生出大量相关服务型产业,比如金融、航运等。2003年开始,香港更明确了“四大支柱产业”的提法,即金融服务、贸易及物流、旅游和工商业支援及专业服务业。这四大支柱产业有力促进了第三产业发展,构成了香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本文首先分别从金融、贸易、航运、旅游业和房地产业等几个方面简单介绍香港回归以来的经济发展状况,然后根据各自的发展特点和缺点对直到2017年的香港经济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展望。
一、回归以来的香港经济发展状况
(一)金融服务业
在1997年回归以前,香港就凭借高度开放的经济环境、高度自由化的资金流动和地理区位优势而成为国际著名的金融中心之一。进入新世纪以来,香港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继续上升。全球最权威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指标指数——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显示,自2007年起,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保持稳定,始终位于全球第三。(2007年3月开始,GFCI指数开始对全球范围内的46个金融中心进行评价,并于每年3月和9月定期更新,以显示金融中心竞争力的变化。该指数着重关注各金融中心的市场灵活度、适应性以及发展潜力等内容,其评价体系涵盖人员、商业环境、市场准入、基础设施和一般性征例五大指标。)而且,从绝对得分来看,与排名前二的伦敦与纽约差距逐年缩小。
此外,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金融发展报告》(世界经济论坛即达沃斯论坛。从2008年开始,世界经济论坛每年发布Financial Development Report,对全球各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发展指数进行评估和排名,对全世界的金融发展现状和问题进行讨论),从2008年到2012年,香港的金融发展指数由全球第八上升至全球第一,这进一步证明了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稳固程度。
金融服务业是香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从2000年到2007年,香港金融服务业的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断增长,甚至超过了GDP总量的五分之一。2007年金融危机以后,金融业规模有所萎缩,但产值占GDP比重仍维持在16%左右,并且产值绝对值仍在不断上升。从就业人员来看,金融服务业的从业人员占比比较稳定,始终保持在5%~6%。细分行业,香港的金融服务业主要分为银行、保险以及其他金融服务。其中,银行业是香港金融业的主体,产业增加值始终占整个金融服务业的60%左右。保险业也是香港金融业的传统强项,回归以后发展较为平稳,产值占比为20%左右,略有下降。其他金融服务业,包括证券经纪、资产管理、融资租赁和投资控股等,发展较为迅猛。尤其在2006至2007年间,产业增加值甚至远远超过保险业,达到了整个金融业的30%以上。然而金融危机后,其他金融服务业的发展呈现出一定程度的萎缩状态。下面简单介绍金融服务业各细分行业回归以来的发展状况。
146092美元
香港的面积仅1067平方公里、人口约715万,2012年人均贸易量达146092美元,每年对世界贸易总量的贡献率在2%以上。
1.银行业
银行业始终是香港金融服务业的支柱产业。1997年回归以来,香港的银行业经受住了两次金融危机的考验,保持了较为稳健的运行态势。严格的金融监管和高度的行业自律,是香港银行业能维持稳步发展的重要因素。香港的银行业实行三级发牌制度。与回归以前相比,香港银行业的认可机构(编注:香港对包括持牌银行、有限制牌照银行及接受存款公司在内的三级存款机构的统称)数量显著减少,由1995年的380家下降到2013年的201家。之所以会如此,原因主要是银行间的兼并收购浪潮以及回归初期日本银行的大规模撤出。值得注意的是,在香港境外注册的认可机构占比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由1995年的48%增至71%。可见银行业的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
从业务规模来看,香港银行业的存贷款规模不断上升。存款规模逐年上涨,由1997年的27103亿港元增至2013年的91780亿港元,年均增长率达15%。贷款规模,尤其是境外贷款规模,受世界经济大环境影响较大,呈现出先下降后增长的趋势。2003年以后,贷款规模呈现加速上升趋势,即使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也没有受到显著影响。2003年,贷款规模20350亿港元,到2013年,贷款规模已达64573亿港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3.5%。
在1998年以后,香港银行业的存贷比一直呈现出供大于求的状态,而自2010年以后,这种情况有所改善。此外,境外使用的贷款比例逐年上升,到2013年底已达30%,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稳步提高。然而,这个比例仍然难以与回归以前(1995年的56.9%)相比,说明香港银行业的国际化进程仍然有较大发展空间。
2.证券业
回归以来,香港证券业的发展异常迅速,然而其受金融危机冲击也较为剧烈。2003年以前,香港的股市发展较为缓慢,而自2003年后,发展势头非常迅猛。从1995年到2007年,香港证券市场的总市值与GDP的比值由2.2飙升到11.8,年均增长率达到50%。此后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证券市场的规模急剧萎缩。然而经过几年的恢复,截至2013年底,市场总值已超过2007年时的高峰水平。
在成交量方面也表现出与市场总值相似的变化趋势。1995年,市场成交总金额只有827亿港元,而到2013年,成交总金额达到14776亿港元,增长近17倍。其间,香港证券业的活跃程度在2007年达到顶峰,当年成交金额高达21506亿港元。此后,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成交量有所减少,但相比于金融危机以前,仍然非常活跃。
然而,香港股市的波动幅度较大,受到世界经济大环境的影响非常显著。从1998年到2013年,香港股市经过了1998-1999年和2002-2003年的低迷期、2006-2007年的飙升期和2008-2009年的暴跌期,呈现出日渐剧烈的波动趋势。尤其在2008年8月,月跌幅达到22.6%。从中不难发现,香港股市的波动与全球经济大型事件,包括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3年抗击“非典”以及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等事件,呈现出强烈的相关性,显示了香港与世界金融市场的紧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