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诗一:回归后的香港经济发展及展望(三)

作者:陈诗一 发布时间:2016-03-29 来源:东方早报+收藏本文


2)新世纪以来:和内地经贸合作不断加强

进入新世纪以后,内地和香港的经贸合作关系日益紧密,这既有利于双方的共赢,也有利于香港从亚洲金融危机中恢复并巩固其国际贸易中心的地位。

从1999年至2009年的十年间,香港对内地商品的进口依赖不断加深,商品贸易进口量从6075.46亿港元增加到12493.74亿港元(数据来源:《香港统计年刊(2010年版)》),几乎增长了一倍,增速远超另两大主要供应地日本和中国台湾。在这些贸易总量的背后,是两地贸易关系的结构性变化。自1988年香港的转口贸易再次超过港产品出口以来,转口贸易一直是香港贸易的支柱,而以内地作为目的地和供应地的转口贸易又在转口贸易总量中占有很高比例。在1999年至2009年期间,内地一直是香港转口贸易最大的供应地和目的地。到2011年,以内地为目的地的转口贸易量(17166.56亿港元)约为以美国为目的地的转口贸易量(3236.06亿港元)的五倍,而以内地为供应地的转口贸易量(20150.46亿港元)约为以日本为供应地的转口贸易量(2203.83亿港元)的十倍之多(数据来源:《香港统计年刊(2010年版)》)。

然而,相较内地商品贸易总量的迅速增长,香港与内地转口贸易的增速却相对较小。据统计,2002年至2006年间,内地商品贸易的年平均增速为28.92%(数据来源:《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而同时期的香港与内地转口贸易增速只有15%左右,香港转口贸易占内地总出口量的比例也持续下滑,在2006年降至30%。这说明,在双方贸易总量不断攀升的大背景下,香港作为转口港的角色在不断被削弱,香港和内地的贸易结构在发生转变。

自2004年起生效的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无疑为这种变化做了最好的注解。CEPA在目标中明确指出,要“逐步减少或取消双方之间实质上所有货物贸易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逐步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减少或取消双方之间实质上所有歧视性措施”。在具体内容上,更扩大了内地对香港服务贸易市场的准入,涉及的行业包括管理咨询服务、会展服务、广告服务、会计服务、建筑及房地产、医疗及牙医、分销服务、物流等个七个部门。同年,以内地为来源地的香港服务贸易输入停止了连续三年的下跌,首次出现高达11.7%的增长,而以内地为目的地的香港服务贸易输出也表现出14%的高增长率(数据来源:《香港统计年刊(2005年版)》),这一增长率在2010年更是达到了33.1%(数据来源:《香港统计年刊(2011年版)》)。从转口商品贸易为主导到服务贸易后来居上,这既是香港和内地经贸关系的转型,也是香港作为国际贸易中心的一次重新定位。

(三)其他高端服务业

1.航运业

香港与美国旧金山、巴西的里约热内卢是世界著名的三大天然良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的发展,香港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条件为依托,逐渐发展成为著名的世界航运中心,是本地和亚太地区出口与转口航运的中心大港,其港口年集装箱吞吐量与上海、新加坡常年位居世界前三。

20世纪70年代以后, 随着香港加工工业逐步向珠江三角洲地区转移,逐步形成了“前店(香港)后厂(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格局。香港和华南地区重要大港如黄埔港(编注:位于广州东南珠江口北岸,是广州港的一部分)、广州港、蛇口港(编注:位于深圳特区蛇口半岛南端)、赤湾港(编注:位于深圳特区西部的南头半岛顶端)等连成一片,也对香港海运货物的集疏运起了巨大的作用。珠江三角洲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港口间的合理分工,充分保障了香港国际航运中心的发展和稳定。

自1997年香港回归以来,除了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2003年“非典”、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外,香港作为国际枢纽港,其运量呈现持续增长态势。1997年香港集装箱吞吐量为1438.6万TEU(标准集装箱单位),2011年达到2438.4万TEU,居世界第三位。但在2012、2013年出现负增长,2013年集装箱吞吐量世界排名降至第四位。在香港注册的船舶数目及总吨数,由1997年的484艘和565.8万吨,上升至2013年的2327艘和8643.5万吨。航运业的总体收益,由1997年的700多亿港元,上升至2013年的近1100亿港元。

航运业对香港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据一般估计,包括贸易、金融、保险等服务在内,整个与港口有关的经济收入,占到香港GDP的20%,相关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口的25%。航运业带动了香港贸易、工业的兴旺,对香港维持国际收支平衡也发挥了重大作用,并对香港金融业、旅游业、保险业等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2.旅游业

在回归之前,香港就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依靠着特定区位,香港形成了以国际旅游城市为中心、向中国内地辐射的格局。1996年,赴港旅游者达到1160万人次,旅游业收益870亿港元,确立了旅游业作为香港支柱产业的地位。

1997年之后,广大的中国内地市场向香港打开,进一步巩固了旅游业在香港经济中的优势地位。由于一国两制以及低关税制度,香港成为中国内地民众的出境旅游胜地和购物天堂。据统计,内地居民赴港旅游人数从1997年的236万人次增长至2012年的3491万人次,增长近15倍,年均增长率将近20%。特别是自2004年以来,CEPA的实施极大促进了个人游旅客的增长,2004到2012年间,赴港的内地个人游旅客人次年平均增长率为23.6%,高于内地旅客平均增长率。

从1997年到2011年,香港旅游业增加值占香港GDP的比重在增加,从2.6%上升到4.4%,香港旅游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也在增加,从3.4%上升到6.2%。虽然旅游业本身对于GDP的贡献率有限,但却能带动相关的商业、海陆空运、会议展览等行业的发展。据世界旅行及旅游理事会估计,在2011年,旅游业对香港经济的直接及间接贡献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约15.2%,于香港从事旅游业或者相关工作的人口占了香港劳动人口的12.8%。因此,旅游业对巩固香港商业中心的地位起着关键作用。

3.房地产业

香港经历了产业结构的两次升级转型,特别是内地改革开放以后,制造业逐渐转移至珠江三角洲,香港本地保留的产业主要是服务业,其中房地产业是香港经济中最重要的产业。对于世界上的所有大都市,房地产业都是一个重要产业,而房地产业在香港经济中的重要性要超过其他国家和地区。1997年以前,香港的股市总值中房地产资产占比达70%,而其他国际大都市,例如纽约、东京等,其股市都以工业股为主。人们将房地产业视为香港经济的晴雨表,香港经济中的房地产业是一个具有实质重要地位的产业,可以创造财富并影响着香港整体经济表现。

1985年《中英联合声明》生效以来,大量国际资本涌入香港房地产业,进入20世纪90年代,香港房地产业迎来高度繁荣时期。1990-1997年香港房价上升四倍左右,房地产及相关产业的增加值占香港GDP的40%。1997年6月,香港房价达到每平方英尺6028港元的历史高位。

从楼市周期看,回归以来香港曾经历过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3年“非典”疫情及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的楼市大调整。1998年开始,由于香港政府的调控政策和亚洲金融危机的双重打击,香港楼市经历了长达六年的衰退,到2003年4月香港房价跌至每平方英尺1854港元的历史低位。之后在CEPA、香港政府一系列稳定房地产市场的政策等刺激下,香港房地产市场开始复苏。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产生大范围影响,同样波及香港楼市,但香港楼市很快恢复。如今,香港的房价已经超过1997年水平。


为控制楼市潜在泡沫与风险,特区政府于2009年10月、2010年、2011年、2012年8月与10月、2013年2月出台了一系列控制房价的政策,分别从买卖环节入手,增加交易成本,并通过税收限制非香港永久居民的入市。受此影响,2013年香港楼市成交出现明显回落,香港所有种类楼宇买卖合约总值较2012年下跌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