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袁志刚教授 发布时间:2016-03-29 来源:文汇报+收藏本文
作者:袁志刚,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复旦上海自贸研究院院长,复旦发展研究院专家委员。
“上海自贸区在金融上的改革是史无前例的。只有牢牢抓住金融开放,上海才有望成为一座可以配置全球性资源的国际金融中心城市。”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袁志刚看来,建立以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服务业开放为目标的金融创新制度是自贸区的改革“重头戏”,将与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形成有效互动。
“实际上,自贸区需要具备四大功能,一是传统意义上货物的自由贸易,二是服务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三是人民币的国际化和资本账户的开放,四是理顺政府和市场之间关系。”袁志刚告诉记者,“围绕着四大功能的拓展,一年来上海自贸区做了很多事情,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货物贸易便利化的提升,就是要建立一个与全球接轨的国际营商环境。在投资和服务的便利化方面,为应对全球化趋势,自贸区率先探索了“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实行对内外企业一视同仁的开放,通过放宽准入,创造更加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环境,让企业有更广阔的空间去创造创新,而服务业领域的进一步开放将有力促进自贸区服务功能的提升。针对创新政府管理方式,从事前审批转向事中、事后监管,自贸区构建了国家安全审查制度、社会信用体系等子系统。
袁志刚认为,这一年来,金融改革创新上最大的亮点就是自由贸易账户的落地,“让人民币的离岸和在岸市场形成一种沟通”。他指出,自贸区内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与金融创新相关的条例、实施细则,更多面向国际的交易平台也即将对外亮相。值得一提的是,与以往多数是“引进来”相比,一年来自贸区在资本“走出去”的力度上不断加强。
地址:上海市邯郸路220号智库楼
邮编:200433
电话:86-21-55670203
传真:86-21-55670203
电子邮箱:fdifudan@fudan.edu.cn
CopyRight©2007 复旦发展研究院版权所有 备案号/经营许可号:沪ICP备05006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