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利刚:亚投行+一带一路=中国金融影响力崛起

作者:刘利刚 发布时间:2016-03-30 来源:环球网+收藏本文

 

编者按

2015年博鳌亚洲论坛3月26日—29日在海南博鳌举行,今年年会主题为“亚洲新未来:迈向命运共同体”,环球网财经携手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推出“企业领袖看博鳌”栏目,由中国海外拓展的领军企业亲笔撰文,写下他们的博鳌感受。

 

 

刘利刚博士,澳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复旦发展研究院客座教授

 

以中国为主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的创始成员国申请即将于下周二截至, 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与印尼总统会晤时首度提出亚投行的概念后,李克强总理于2014年4月博鳌亚洲论坛期间呼吁尽早成立亚投行,目前已有超过35个国家加入或表示可能加入这家由中国主导的银行,其中还包括一些主要的欧洲国家和美国盟国。笔者认为,亚投行的背后,是中国硬软实力的提升,也是中国影响力的崛起。它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配合,不仅将帮助中国资本和经济发展经验走出去,也将成为中国建设国际金融新秩序的新实践。

亚投行将自身定位为一个多边开发银行,以为亚洲基建投资提供融资为使命。在成员国构成上,它力求吸纳新兴发展中国家和发达经济体,成为一个具有广泛代表性的跨国金融机构。这一性质使得亚投行未来将与现有跨国金融机构(例如: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互相竞争又相互补充,成为亚洲乃至全球发展融资的重要平台。值得一提的是,亚投行还将视自己为“商业性”银行,而非纯粹的发展援助机构。虽然在创建初期,它将主要为公共部门的基建项目提供融资。但未来它可能考虑设立信托基金,为私营部门项目提供融资,并将引入公私合作(PPP)模式融资。由于重视商业利益,亚投行的贷款及援助政策将与传统多边开发银行不同。

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估算,2010-2020年亚太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将需要高达8万亿美元的融资。如果将已在规划中的项目和和优先考虑的的项目计入其中,亚太地区每年所需要的基础设施投资总额约为7,500亿美元。而牛津经济研究的一项最新预测也表明,在未来10年中,亚太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将可能每年增长7-8%。到2025年年底,该地区的基建投资将占到全球的60%。随着未来的基建投资重点将从西方转向东方,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将成为亚洲发展的重要引擎,也将为全球投资提供巨大机遇。

那么,亚投行到底能怎样支持亚洲的基建投资呢?首先来看看基建融资方面,亚投行的法定资本为1,000亿美元,根据世界银行和欧洲投资银行的资本与借贷比,亚投行可为基建贷款的资金规模大约法定资本的100%-175%,相当于1000亿到1750亿美元。这意味着,亚投行每年可以为亚太地区提供高达300亿美元的融资。若未来亚投行的基建融资将通过PPP的方式进行募资,亚洲基建可获得的融资总额将超过上述数值。

再来看看基建投资和融资的实践来看,作为多边开发银行的成员,其成员国往往享有优先获得贷款或竞标项目的特权。尽管亚投行相关细则尚未公布,但预料它是将遵循类似原则。因此,对于已经参与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相关基建项目的发达经济体而言,亚太地区的基建项目有着强大的商业吸引力。随着更多发达国家加入亚投行,发达国家的企业也将参与竞标亚洲的基建项目,与中国企业竞争竞标。引入竞争之后,它不仅可以向这些国家提供中国的技术和经验,还能引入发达经济体更为透明和成熟的政策和实战经验,从而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最佳的基础设施建设经验和最有效的方法。

尽管作为多边开发银行,运营低效率的状况也可能出现,但笔者认为,通过建多边开发银行来支持亚洲基建投资仍是最佳做法。由于成员国之间的压力,中国和其它成员国的企业的投资将得到更好的保护。在建立亚投行之前,很多中国海外的国有投资项目都是是在双边基础上进行。到目前为止,这种双边合作带来的成功案例并不多,这是因为所投资地的政治不稳定性使得中国的投资回报率时高时低。建立一个有发达经济体加入的多边开发银行,可以使得它更好地促使成员国遵守其承诺,并保护投资者。

对于创始国的核心成员中国,亚投行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创立亚投行之前,中国也加入创立了同样拥有1,000亿美元法定资本的金砖国家开发银行,早前,中国还已成立了400亿美元的“丝绸基金”为“一路一带”提供基建项目融资。中国参与的发展融资机构的资本总合达到了2,400亿美元,已接近世界银行(2,840亿元)的资本水平。亚投行必将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将有利于中国获得更大的市场,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繁荣,也并帮助中国更好地利用其庞大的外汇储备。更重要的是,随着未来亚洲地区基建和发展融资竞争日益激烈,中国可以通过亚投行分享其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成功经验, 如果运营正确,亚投行将为亚洲的基础设施融资的开辟新途径。对于崛起中的中国,这不仅是作为大国应承担的责任和使命,也将让中国在建构世界经济和金融秩序中真正发挥“中国影响力力。”

 

本文原文来源3月28日环球网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