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利刚:疲弱数据下的货币政策

作者:刘利刚 发布时间:2016-03-30 来源:复旦发展研究院+收藏本文

 

本文为澳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刘利刚对货币政策的预测分析:货币政策面临的风险主要来自于股票市场,近期内地股市大涨可能延缓宽松货币政策推出的时间


中国经济2015年第一季度录得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的最缓慢增长,主要是由于房地产市场增长放缓。第一季度房地产投资同比下跌8.5%,低于2014年10.5%的增长。由于房地产投资相当于中国固定投资总额20%,房地产市场的疲软将拖累中国的经济增长。


国内消费整体保持平稳,国家统计局表示,第一季度,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60%。


外贸表现也保持疲弱,这反映出内需疲弱以及人民币升值造成出口竞争力下降。第一季度中国的外贸同比下降5.9%,低于上个季度的3.9%。尽管较大的贸易顺差对第一季度经济增长有积极贡献,外贸整体上仍处于疲弱态势,这也使得经济面临下行风险。


政府已推出稳增长政策


由于第一季度经济增长大幅低于预期,中国政府从二月底以来推出了一系列支持经济增长的政策。


• 在货币政策方面,央行在2月份分别降低存款准备金率50个基点以及降低存款利率25个基点,这意味着央行加快了货币政策宽松的步伐。


• 在财政政策方面,财政部在3月中宣布了1万亿元的地方债置换计划,来减轻地方政府债务偿还的压力并控制违约风险。此外,中国推出了“一带一路”政策,这将成为中国未来十年的主要发展战略之一。在“一带一路”推出后,中国地方政府已有1万亿元的投资项目上马。


• 在房地产政策方面,中国在3月底宣布了支持房地产的相关政策,包括降低二套房的首付比率以及房产交易税。此外,去年9月份,央行也放松了对“二套房购房者”的贷款要求。


高频数据显示,这些稳增长的政策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例如,主要发电站的煤炭用量,在1-2份大幅下跌之后,从3月初开始出现了明显反弹。此外,中国30个大中城市的房地产销售从去年第四季度也开始出现了回升,进入2015年,房地产销售也出现了正增长。此外,第一季度,商业银行新增贷款达到3.68万亿元,超过去年同期的3.01万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季节性规律显示,中国的投资将在第二季度开始上升,“一带一路”政策也将促进投资的增长。历史数据显示,中国的新开工项目一般在3月份开始增加,并在6月份到达顶峰。投资带动的经济周期将使得第二季度经济出现温和反弹。


GDP增速和通胀预测


我们维持早前的预测,认为中国经济今年将增长6.8%。大规模宽松政策推出的可能性较小,推出的节奏将取决于经济数据的表现。地方官员考核机制的变化,加上中国的反腐行动,都意味着地方政府可能选择“少作为”,这也将进一步减缓基建投资和改革的实施。


短期而言,房产市场的宽松政策也将提振第二季度的经济增长。我们将2015年全年房地产投资增速上调至10%,高于早前的6-8%。第二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预料将回升至14.5%,全年将达到15.0%。因此,我们将第二季度GDP预测从早前的6.7%上调至7.0%。但是,如果如果房地场市场恢复强劲,今年中国的投资增长和经济增速可能将高于市场预期。


由于基数效应,中国CPI今年接下来几个季度将温和回升。我们维持早前的预期,认为2015年CPI将上升1.8%。但是,由于传统制造业仍面临下行压力,PPI通胀可能将持续负增长。


中国的货币政策展望


由于经济增长放缓以及通缩风险持续,货币政策需要进一步放松。较宽松的货币政策也将促进企业去杠杆化,从而降低企业违约的风险。此外,宽松的货币政策也将加速经济的结构改革。


我们认为,中国今年内将再降准100个基点,其中第二和第三季度将分别降准50个基点。此外,央行在第二季度还可能再降息25个基点。此外,央行还将继续使用非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例如常备借贷便利和中期借贷便利等,来调整货币市场的流动性状况。事实上,我们看到央行已经采取了相关的行动。央行的数据显示,2-3月份常备借贷便利和中期借贷便利的存量增加了3,290亿元,其效果相当于降准30个基点。因此,境内市场的流动性状况显著改善,其中,反映流动性状况的7天回购利率降低至3.0%以下。但是,宽松货币政策传导有效性仍然有限,这意味着未来几个月,未来货币政策需要进一步放宽来促进宽松货币政策的传导。


货币政策预测面临的风险主要来自于股票市场。我们认为,近期内地股票市场大涨可能延缓宽松货币政策推出的时间。3-4月份股票市场的大幅上涨可能出乎中国政府的预料。货币政策的进一步宽松可能为股市火上加油,从而创造较大的股市泡沫,这也将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如果这样的情况发生,央行将更频繁地使用公开市场操作或非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例如常备借贷便利和中期借贷便利)来使得未来几个季度的货币市场利率维持在较低水平。

(刘利刚 澳新银行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