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雄文:高校抢“状元”误导和伤害社会

作者:陆雄文教授 发布时间:2016-03-31 来源:网易新闻+收藏本文

关于教育

在唯分数、唯高考的气候下,孩子从小没有自己的兴趣和好奇心,也无从培养创新意识和自主意识,不会自己去探索问题。

现在在部分家长眼中,高考似乎变成唯一的路径,考上“好”大学是唯一目标。公众为何产生这样一种错误想法,那跟今天的教育理念、取向息息相关。

关于发展

应就地考虑城镇的生产方式转变、就业方式转变。能否考虑让青壮年人口留在城镇里面工作,有完整的家庭,能对老年人尽孝,也不会产生大量留守儿童。

上海70%的工业都应该扩散出去,从上海这座特大型城市,转移到其他地区的大城市……这些大城市又会进一步把配套扩散到小城镇。

“上海‘太挤了’,七成工业应向长三角扩散。”

近日,长三角城镇发展论坛在南京举办,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陆雄文会上表示,当下长三角城镇化发展应主要解决产业型态与新增人口就业问题。

在谈及高校在招生中的弊端时,他认为由高校来推崇状元,对社会的伤害和误导更为严重,且错误不可饶恕。

政府、学校、家长成帮凶

陆雄文直指目前高校在招生中存在诸多弊端。对于近期北大、清华在各地抢夺高考状元的现象,他认为,部分高校确实推崇唯分数论,而不是唯优秀生源论,唯分数论误导了公众,让大家变本加厉追逐分数,“没有任何证据表明,高考状元在学业和日后事业成长过程当中一定比分数落后50名、100名的学生更成功。而且在我们这样的教育体制下出来的高分学生,我认为常会有很多素养、性格等方面的缺陷。所以推崇状元本身已经错误,而由若干标杆大学来推崇对社会的伤害和误导则是更严重的,这种错误是不可饶恕的。”

陆雄文表示,争抢高分考生的错误理念和导向不仅影响了学生,甚至还导致部分地区出现了完全不可思议的事情。“比如某个孩子希望去B大学读一个他感兴趣的专业,但分数却正好是A大学的最低分数。此时,县长、中学校长、家长和亲戚都给他压力填报A学校,只要是进A学校,即便是最冷门、学生毫无兴趣的专业,他们都无所谓。有谁真正关心孩子的兴趣、潜质和未来?”他有些无奈,“主要的高校在后面变本加厉地推动,以分数来定学生的排序,然后影响到当地政府、中学以及社会,他们都被绑架了,这些人都成为教育失败的帮凶。一个没有自主兴趣爱好的孩子,会成为国家未来的创新人才吗?”

唯分数建不了创新国家

针对“一流学生到国外、二流学生到复旦”的说法,陆雄文并不能认同。

他分析这样的说法基于两大原因,中国传统家庭“望子成龙”,希望孩子得到最好的教育,但在中国现行条件下,却很难做到人人都能进“好”大学。在家长们心目中,“够好”的大学实在太少。“所以现在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想进‘好’大学。这就造成了新一代受过良好教育的家长会选择让孩子去美、英等国家留学。因为那些国家‘够好’,大学也‘够多’。因此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教育资源不够丰富、优质资源不够充分。”

还有一部分家长让孩子出国留学是对我们现行教育体制不满与失望。他认为,目前的教育跟20年前比,教育规模、体系更加庞大、更加发达,教育的水准也更高,学术进步也很大,但在理念上、在体制上,在某种基本方面,却比以前倒退了。

陆雄文说,“现在部分家长眼中,高考似乎变成唯一的路径,考上‘好’大学是唯一目标。公众为何产生这样一种错误想法,跟今天的教育理念、取向息息相关。由于这两个基本原因,有条件的家长都把孩子送出国。”

他认为,在唯分数、唯高考的气候下,孩子从小没有自己的兴趣和好奇心,也无从培养创新意识和自主意识,不会自己去探索问题。这将是创新国家最大的“短板”。

七成工业应扩散长三角

另外,陆雄文谈到了长三角城镇化发展问题。

“长三角的城镇化发展会为全国建立一个标杆模式,但长三角并非全国唯一的模式。”他强调,城镇化发展绝不是简单地圈地造房,“这样的一种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另外,他认为,上海在推动长三角城镇化发展方面将起到很大的作用,长三角经济的辐射效应、扩散效应都应该从上海做起。

“我觉得上海已经很拥挤了,这个拥挤不仅仅是从生活空间来讲,从产业空间来讲也很拥挤。大部分产业已经陷入了饱和阶段,生产效率没有提升空间,生产成本越来越高,技术水平改进难以去补偿成本上升所带来的压力。”陆雄文说,“所以我觉得上海70%的工业都应该扩散出去。”

他认为上海部分产业的扩散,将不仅仅影响长三角城镇,还会影响到长江中上游,甚至西部内陆。


来源:网易新闻

news.163.com/15/0812/10/B0QFGNUA00014AE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