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发布时间:2016-11-29 来源:复旦发展研究院+收藏本文
复旦发展研究院学术咨政部部长
当今中国,智库已经成为了最为热门的词汇之一。政府、企业、媒体、高校、社会力量纷至沓来,为“智库热”添砖加瓦。在各种类型的智库中,在各种类型的评价体系中,“高校智库”往往是最大而化之的一种类型。有的人认为,高校智库就是高校科研职能的拓展,一切参与决策咨询的机构都可以作为高校智库存在;有的人认为,根本就不存在独立的高校智库,以至于很多的评价体系中将“高校”作为一个智库个体而存在——有的人甚至认为,只要不是独立建设的法人实体,都不是智库——后者这种观点甚至出现在中国社会科学的主流研究机构里。事实上,在长达20余年的高校智库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不是每一个研究机构都可以称为和成为智库,不是每一个高校都拥有和可以培育智库,也不是所有的智库都要像传统的机构一样,有固定的人员编制、有相对固定的财政支持。我们眼中中国高校智库的理想形态,是高校教学科研之外的第三极,是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器、润滑剂、主力军,也是社会促进高校发展的旋转门、大平台。
智库从事的是决策咨询研究,决策咨询研究不等同于学术研究
按照通常的定义,基础研究被认为是对自然和社会一般规律的认识,创造的成果主要是科学的理论;而应用研究,是利用已有理论对现有现象进行解释或进行实际应用。决策咨询研究和应用研究比较类似,但是更加注重实践效果,更加注重问题的针对性,往往与现实的经济社会政策紧密联系,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和重点问题,可以说,决策咨询研究是一种特殊的应用研究。如果说基础研究和大多数的应用研究是为了认识世界,那么决策咨询研究往往是为了更好地改变世界。站在这个角度而言,除了极少数与政府决策紧密相关的学科(如国际关系)外,学术研究与决策咨询研究具有本质性的不同。
智库的决策咨询研究是综合性、前沿性、战略性和集聚性的研究
首先,它往往是问题综合性的研究。从涉及的问题来看,决策咨询研究往往需要进行多学科的交叉,即使在同一学科下的问题往往也需要多个领域的协同;从研究方法上看,定性与定量的方法需要更深度的融合,调研与文献不可偏废。开展决策咨询研究,意味着至少得掌握多个学科或领域的基本思想和路径,有较为广阔的学术视野,要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功底,在研究方法上能实现深度的融合。
其次,它往往是社会前沿性的研究。决策咨询研究面对的问题一般都比较尖锐和现实,都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大挑战,同时也难以照搬书本上现有的理论和经验。其前沿性不体现在理论的深奥,而体现在问题的真实存在和没有现成的解决办法。站在这个角度而言,决策咨询研究往往更加需要的理论的合理性而非超前性,需要的是理论思维的系统性而非单一性,这样的研究,其深度和广度并不亚于创造一个新的理论。
再次,它往往是思维战略性的研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智库往往面对着大量的对策研究,在实际中,有很多智库提出的对策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结果却是“按下葫芦起了瓢”,在解决眼前问题的同时有可能遗留下大量的“烂尾工程”,让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为之买单。因此,决策咨询研究是需要大智慧的慎重的研究,绝非普通咨询公司的“就事论事”,它需要对国际国内形势有较充分的了解,对“天时”、“地利”、“人和”有较深刻的把握,因此,战略思维、全局思维是智库决策咨询研究的压舱石。
最后,它往往是人员集聚性的研究。和一般研究机构不同,智库研究绝不是简单的学者的堆砌,智库研究从启动到成果产出,是多环节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是需求侧能发现问题、提出需求,二是供给侧能梳理理论、提出对策,三是中间方能准确对应供给和需求。在这里,作为中间方的智库,如果只有学者的参与是明显不足的——需要熟悉需求侧的人转化政策语言,也需要熟悉供给侧的人转化研究语言,同时还需要专业运营的人将之串联起来,整个过程我们称之为“二度开发”——对语言风格和形式的“翻译”、对学术研究性内容的“决策咨询研究”式开发。
建高校智库不是建一个高校研究机构
综合以上论述,我们可以认为,具有多学科优势、人才密集优势、国际化优势和社会交往优势的高校在建设智库、开展决策咨询研究过程中具有先天优势。但是,先天的优势并不代表客观存在,必须通过后天的体制机制建设来体现,因为高校具有学术研究的本质属性、具有教书育人的崇高使命,这一点与政府、企业等所辖的智库具有很大的区别,其建设智库需要持续深入的引导和有效的对接。但是,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高校智库绝不是一个传统意义的高校研究机构。首先,它基于学科、反哺学科但不依赖单纯某一个学科;其次,它不基于兴趣和好奇而开展研究,而是因国家和社会客观需要推动研究,其评价是经济社会的政策实践和政府的价值判断,而非科研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再次,它的组织形式、评价方式、建构体系更加趋向于社会组织而不是一个研究体,其运营组织力量较研究机构更为强大和均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校可以通过研究机构解决“认识世界”这一问题,通过智库解决“改变世界”的问题,进而实现以上两者的“对立统一”——这就是,把高校智库建设成为一个开放性社会综合体,面向社会各个群体和机构开放,使之成为高校对外吸纳智力资源的窗口,成为各界人士利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参与决策咨询研究为国出谋划策的载体。
更为重要的是,真正的高校智库不应该也不可能挤占学科学术发展的资源,因为它本质上是平台性的,是与学术研究截然不同的的组织运营形式,学术研究是它的出发点,也是它的支撑,而决定一个智库优劣根本性的因素在于运营及其产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