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未来十年发展报告”举行第十一期工作坊研讨国家发展的态势和挑战

作者: 发布时间:2012-01-04 来源:复旦发展研究院+收藏本文

 “中国未来十年发展报告”举行第十一期工作坊研讨国家发展的态势和挑战<?xml:namespace prefix="o"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xml:namespace prefix="st1"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201214,复旦大学国家建设研究中心“未来十年发展报告”工作小组举行第11次学术工作坊,共同研讨中国未来十年发展的态势和挑战。讨论会由国家建设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任远主持。

新闻学院张涛甫副教授和孟建教授对未来十年我国文化发展进行了预判。张涛甫提出,未来十年我国文化发展进入全面性危机时期,具体包括:文化失魂、文化失序、文化失衡、文化失声。他指出,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文化发展的重视,标志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说明未来十年的文化建设已经上升到系统的、国家的层面。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郑长忠副教授对未来十年我国的政党建设进行了预判。他指出,建国以来我国的政治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改革开放之前,国家发展以政党为主体;80年代后开始实施党政分开改革,国家的主体性开始凸显。他认为,未来十年我们的政党需要重新建立与社会的良好关系,同时政党自身运转要随社会发展而调整。他将这些关系的调整总结为政党、社会和国家有机性关系的建设,并认为这一有机性的增强可以从价值、制度和组织三个层面来推动。

法学院潘伟杰副教授对未来十年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进行了预判。他指出:建国前30年,我们主要关注和解决现代国家的合法性问题,而没有体现现代国家的能力建设;近30年来,我们主要关注现代国家的能力建设,却忽略了国家的合法性和民众对国家的认同,结果权利腐败、收入分配不公平等问题涌现。据此,他认为未来十年,我们既要实现国家认同的制度化,也要实现国家能力的有效延续,最主要是实现民主制度化的建构。未来我国民主法治建设遇到的主要挑战包括:基层民主无序;社会力量不成熟等。他还提出,中国法治建设应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与改革开放相适应,与民主和法制内在成长规律相适应。

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赵德余副教授对未来十年我国的社会发展进行了预判。他指出,我国社会发展面临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的挑战,具体包括乡村发展多元化的挑战;公共安全多元化的挑战;社会组织多元化发展的挑战;社会正义和公平规则多元化的挑战。他提出,社会发展最终要落实到社会自我保障系统的建立上。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张真副教授对未来十年我国生态环境建设进行了预判。她指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是局部改善,总体恶化。她认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这些成果并不稳定,且成果的取得主要依靠大型工程技术和巨额资金的投入,以及依靠自上而下的行政力量的推动。生态环境建设的挑战不仅在于是一种高成本的治理,更在于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还会引发一系列社会性问题,以及动摇政府的公信力。

国际问题研究院宋国友副教授对未来十年我国国际关系发展进行了预判。他认为未来十年无论是经济或军事,我国的硬实力都将上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他具体从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谈了未来十年我国国际关系的挑战:国内而言,包括我国经济发展能否继续高速增长,国内是否有扎实的社会基础,国内政治体制和决策模式能否适应国际关系的发展等;国际而言,包括受到大国的压制,与周边小国的关系,改革和突破现有国际制度,延展中国利益等挑战。

任远教授提出,我们对国家未来发展进行预判,不是局限在十年之中、在十年框架中看中国未来发展,而是应沿着中国发展的历史逻辑和长远走向来看国家发展的态势。他提出,从19世纪后半期开始,中国逐步转向向现代国家发展的道路,在这样的一个历史发展方向当中,未来十年和中长期的国家发展是沿着建设一个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而努力。在这样的一个历史发展逻辑指引下,我们国家未来十年发展的方向和使命就是如何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全面小康社会。任远教授同时提出,我们对国家未来发展进行预判,需要从国家发展的阶段性中确定未来十年国家发展的核心任务,并需要围绕这个核心任务确定其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面临的挑战。

会议同时就如何完成《双轮驱动:中国未来十年发展的战略选择》报告的修订和出版工作进行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