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发布时间:2023-08-05 来源:人才山东网+收藏本文
8月2日,人才引领“四链”融合专题研讨会暨东营市“四链”融合评价体系专家论证会在省干部学院(山东省人才之家)举办,会议由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导,东营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山东省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主办,省委组织部副部长龚文东出席并讲话,东营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刘忠远介绍东营市开展人才引领“四链”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及构建“四链”融合评价体系情况,山东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山东省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武常岐主持。会议邀请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中国社科院等单位的7位专家为我省推进“四链”融合发展建言献策,围绕东营市“四链”融合评价体系进行研讨,“四链”融合重点领域牵头省直单位、核心支撑单位,山东人才发展集团、山东省科创集团及东营市相关同志参加会议。
龚文东指出,推动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与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部署一脉相承,与全国组织工作会议提出的“教育、科技、产业、人才布局一体落实”要求高度契合,旨在服务我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深入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对于支撑制造业强省建设、加力提速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推动“四链”融合需要处理好一般与特殊、理论与实践、分离与组合、主动与被动4个方面关系,围绕海洋、现代农业、先进制造、生命科学、哲学社会科学5大领域率先突破,逐步向其他领域延伸,最终促进产业结构全面升级。推动各链条互动融合,强化教育改革创新,加大学科专业调整力度,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求匹配度,促进创新成果更好服务产业发展。发挥资金和机制的贯通作用,整合人才、产业、科技等政策资金,强化合理配置,实现效用最大化,加快推进人才分类评价改革、高校院所人才薪酬制度改革,更大力度激发人才活力,推动“四链”融合行稳致远。
刘忠远介绍,东营市坚持把人才作为推动发展的第一资源,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启动人才引领“四链”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聚力打造黄河三角洲特色人才集聚高地。通过构建顶格推进模式、建强人才矩阵、布局高能级平台、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快延链补链强链等举措,扎实推动“四链”融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效能不断显现。聚焦提升融合效果,深入开展面上调研,建立“四链”融合评价体系,初步形成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指标内容,设置区域评价指标142项、产业评价指标88项,加强对融合过程、融合成效的跟踪监测,为深入推动“四链”融合进行有效探索。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张立群基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分析了开展“四链”融合工作的前瞻性和必要性,指出“四链”融合要注重扩内需、看全局、管长远,与发展大局、深化改革、山东实践做好结合。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司若霞指出,“四链”融合是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部署的有效实践,本质在于有效发挥教育、科技、人才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性作用,关键在于提升政策协同,提升产教研用融合效果,引导企业广泛参与。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商学院教授徐明通过详细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内涵,指出“四链”融合的理论基础是坚持系统观念、把握科技创新规律、注重政府和市场的有机结合,要厘清“四链”融合工作中的系统逻辑、结构逻辑和制度逻辑,关注区位优势、资源禀赋、有为政府、有效市场等关键点。
复旦大学全球科创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姚凯指出,“四链”融合需要关注战略匹配度和价值创造性,建立主体深层次协同、完善金融支持、建立创新平台、促进创新要素流动的融合模式,以发挥“四链”融合的最大效能。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党委书记于海波指出,山东推动“四链”融合是一项全新探索,格局高大宽广、举措创新务实、敢于改革创新,要着重从推动产才融合、提升人才链对产业链创新链赋能推动作用、挖潜现有人才、建立人才持续性发展机制等方面推动“四链”融合。
深圳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蒋建武指出,“四链”融合中产业链是载体,需要围绕产业发展布局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推动各链条之间的关系结构化,形成有机融合,构建评价体系要考虑解决实际问题,助推产业创新发展,平衡好共性差异性问题,注重政策创新和人才环境建设。
上海交通大学深圳研究院副院长赵普以北京、上海、深圳、合肥四座城市为例,总结分享“高校主导型”“市场和产业主导型”“政府主导型”“创新生态主导型”等融合实践模式,指出推动“四链”融合的关键在于分析四链上各类主体的不同需求,构筑良好的科创生态,加强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提升产业化水平。
与会同志一致表示,本次会议为研究提升“四链”融合理论基础、深入推进融合工作搭建了平台,通过会议分享经验、凝聚智慧,找到了破除融合障碍、实现高效融合的路径。下步将积极推进探索,完善“四链”融合评价体系,为高质量推进融合工作、提升人才引领发展效能打牢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