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转型的动力、路径和未来走向”学术沙龙举行

作者: 发布时间:2012-05-05 来源:复旦发展研究院+收藏本文

“中国发展转型的动力、路径和未来走向”学术沙龙举行

2012年5月4-5日,复旦大学国家建设研究中心举行第13期学术沙龙,主题为“中国发展转型的动力、路径和未来走向”。本期学术沙龙由复旦大学国家建设研究中心与上海广播电视台大型纪录片《大转型》项目组联合举办,复旦大学国家建设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任远教授和纪实频道总编导王韧先生主持了本次研讨活动。纪实频道总监应启明出席和参与研讨,与会者主要包括来自复旦大学的多位专家和《大转型》项目组的成员。<?xml:namespace prefix="o"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王韧先生首先做了开场介绍。他提到,当前我国处于“转型”聚焦期,社会各界对“转型”一词讨论热烈。对于即将迎来的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上海广播电视台策划制作一套五集大型纪录片《大转型》作为献礼。而为了更好地策划该工作,上海电视台委托复旦大学国家建设研究中心举办此专题研讨会,深入讨论我国的“大转型”。来自复旦的与会专家不但对即将拍摄的《大转型》纪录片的整体构思、框架、内容和表现方式给予了各自的看法。同时,对“大转型”的背景、动力、内涵和过程等方方面面也进行了探讨。

任远教授在发言中指出,我们首先需要定位我们讨论的是什么大转型。区别于中国的两百年大转型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大转型,我们核心关注的大转型是改革深化期的阶段性转型。因此在这个当前历史背景下,大转型的基本任务有三点:一是面对内外部环境变化的背景下,寻找发展的新动力;二是探索新体制,讨论如何更好地发挥市场的作用、避免过强的政府力量对发展带来的扭曲,以及塑造社会运行的机制;三是创造新生活,实现改革成果的共享和提高人民生活。任远教授还提到,虽然华尔街日报评价中国的转型是“跛脚的转型”,他也同意我国在发展过程中的部分做法导致的短期结果不尽如人意。但他强调有一点是要肯定的,中国正在积极应对随国家成长、内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转型需求,我国的转型并没有停滞,也不是如华尔街日报所担忧的那样,我国的转型会“固化”。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肖巍教授指出,中国的大转型一定要突出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全面发展,这构成我国大转型的灵魂。他同时提出应从世博会所展现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实践中,展现出国家和城市转型所表现出的丰富内容。国际关系和公共事务学院郑长忠老师在发言中提到,我国这些年来的成功转型,避免发展的崩溃的背后有内在的机理,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中国发展存在强大的政党力量。他强调,中国模式或中国发展道路不能仅仅局限于用西方的视角来评判,应思考和总结中国转型的独特性和经验。经济学院李志青老师针对当前转型和变化、发展等概念的模糊化问题,提出了“转型不等于变化,转型也不同于发展”,这是“大转型”探讨中首先必须需要强调的。他同时认为,要重视以能源为核心的绿色转型,并深入剖析能源问题和产业发展、国家安全、科技创新等方面的紧密联系。

经过学术沙龙的深入研讨,大家比较一致地认为,中国的转型要特别重视城市化和全球化这些大背景。他们认为,城市化背后的问题,城市化带来的改变以及城市化对产业、环境和人的发展等等的影响,多维度的辐射构成了我们探索“大转型”的重要切入口之一。与会学者也对如何整体展现中国转型的内涵和动力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讨论,提出丰富的理论和实证观点。

(陈春林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