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发布时间:2012-06-28 来源:复旦发展研究院+收藏本文
2012年6月28日,复旦大学国家建设研究中心召开第14期学术沙龙,主题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与中国学研究的使命”。本期学术沙龙由复旦大学国家建设研究中心与复旦大学中国学研究中心以及《复旦大学学报》(社科版)编辑部联合举办。<?xml:namespace prefix="o"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国家建设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任远教授介绍了本次沙龙研讨的主题和意义。他提到,当前我国国家崛起与文化崛起并不同步,虽然我国的经济已取得长足发展,但是国家软实力发展,人的道德、价值观、中国在世界获得的认同等等都还相对薄弱。本次沙龙不仅讨论中国学的发展和建设,更着眼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讨论以此为杠杆,如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推动中国文化的“走出去”。
管理学院苏勇教授结合目前正在做的“文化产业如何成长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这一研究课题,探讨了中国和东方特色的管理学发展。提出企业管理和企业在国际、国内上的话语权紧密相关,目前中国企业管理也在重视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规律的研究。他认为,中国学在企业管理上的应用和研究,不但扩展了中国学的内涵,也正是中国学现代意义的体现。
中文系陈引驰教授根据文学研究的视角,认为我国的文化研究习惯用西方的话语或理论来衡量。他以我国的文学研究为例,提出西方的方法论可以为我所用,但自身的文化传承和理论转化更不容忽视。
哲学学院刘康德教授指出,30年前的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和今天是完全不同的。30年前我国文化走向世界是我国往西方靠拢,今天随中国的成长和强大,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只有更多的体现中国的主体性和特点,才是有意义的。他认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要尤其重视文化的主体性建设。
《学术月刊》前主编、编审夏锦乾先生提出,我们要分清东西方文化差异,东西方不一定是感性和理性的区别,东西方文化之间也有交叉和包容,东方逻辑研究仍需要找到更深刻的“根”,而建立一套东方独立的话语体系对今天的中国来说非常迫切。他还特别强调,我们要分清东西方文化差异,但不能忽视两种文化的兼用性。
中国学研究中心主任吴兆路教授提出,中国学不同于国学,也不同于传统文化。他认为,传统文化只是中国学中很小的部分,相反,承载在当前生活、生产中的文化研究才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对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他特别提到了如何通过中国文化来展示良好的中国形象的重要性。
在提问阶段,苏勇教授和陈引驰教授等对文化产业化能否脱离庸俗化的观点做了回应。苏勇教授认为文化分两种情况:一是文化事业,一是产业文化,文化事业国家要鼎力支助;文化产业要体现最大利润化的原则。陈引驰教授认为文化有精神的价值,也有资本的价值。
任远教授最后提出,中国学不是传统的国学,它是对传统文化的扬弃和发展;中国学也不是传统的汉学,中国学需要更多地与中国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进行研究;同时,中国学也不是海外中国学,应该是紧密结合中国发展的中国学。任远教授认为:中国学应该是当代本土的中国学,是基于对本土的认知,而不是“进口转外销的舶来品”;中国学应该是基于实际实践的中国学,而不仅仅是基于文献资料的中国学;他指出,中国学不是世界学术的中国研究,更应是中国的世界学,真正体现用中国的学术视野来看待当今世界的发展与演变,而这也才能真正体现我国的学术研究对世界的影响力。
(陈春林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