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发布时间:2013-06-04 来源:复旦发展研究院+收藏本文
2013年6月1日,由复旦大学亚洲经济研究中心和《国际金融报》研究院策划主办的2013年度“全球可持续增长论坛”在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谢希德报告厅隆重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为“全球及中国经济增长与生产率:现状与展望”。本期论坛有幸邀请到了美国世界大型企业研究会(TCB)执行副总裁及首席经济学家巴特·范·阿克博士和日本一侨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伍晓鹰博士作为主讲嘉宾。复旦大学亚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国际金融报》研究院学术院长袁堂军博士担任主持人。
在当日的论坛上,巴特·范·阿克博士表示,GDP的增长率并不能单独作为考虑经济发展的唯一标准。巴特从三个方面来全面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竞争力,即“趋势”、“冲击”和“转变”。“趋势”代表常见而且是基础性、长期性的经济影响因素,比如人力、资本、能源、原材料、产品、服务等,“冲击”则代表短期内、突发性的影响因素,例如大型自然灾害、金融风暴等,而“转变”则代表各项影响因素自己本身的变化,包括在人力、教育、技术、创新、能源结构等方面的变化情况。
巴特指出,作为商业组织,在上述三个衡量指标之中,最应该关注的,是从“冲击”到“转变”的变化趋势,例如,金融风暴如何促进技术创新、人力变化。他表示,而“转变”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将对人力、技术、全球格局、政策这四个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同时,巴特认为,中国可能将会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威胁,这应该引起中国政府和商业组织的高度关注,巴特强调,“中等收入陷阱”是指,许多国家在从低收入向高收入发展的经济建设过程中,当收入水平已经或者快要达到中等收入水平时,就遭遇各项经济指标的停滞或倒退,甚至整个经济都开始下滑,导致长期无法走出困境的情况,就像一个发展过程中的“陷阱”,阻碍经济继续前进。
要解决“中等收入陷阱”的问题,巴特认为,主要依靠政府政策和商业组织的战略调整。而在中国,具体则表现在人力、技术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从生产制造业向服务业的升级。他进一步提醒,政府最应该关注的,是提高人力资本的质量,加大对“无形资产”即科技研发、人才的投资,提升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而中国政府要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怎样建设,从政府和国企主导,变成更广泛的各种力量共同主导的经济模式。
伍晓鹰则进一步分析,目前中国最富裕的上海、北京等东部地区已经出现了类似于历史上其他东亚国家所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迹象,而中国的问题可能比其他国家更严重,因为劳动力生产效率显得更低。日本、韩国等国即使在面临“中等收入陷阱”时,劳动力生产效率仍然呈增长态势,而中国在同一收入水平时,各项指标却出现了下滑。这也就意味着,同样是“中等收入陷阱”,中国经济要遭遇的挑战可能比日本、韩国更严峻。越靠近全球技术前沿,经济增长率就会越低,因为能供中国学习的技术和经验都少了,因此只有创新才能带来更大发展空间。袁堂军也提出了通过促进生产要素,比如劳动力的自由移动等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来降低和避免中国跌入“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的政策建议。
巴特·范·阿克博士作为世界大型企业研究会95年历史中第一位非美国籍的首席经济学家,领导着一个由20多名权威经济学家组成的全球研究团队,定期发布广受全球各界关注的经济指数和经济增长预测。同时,他也始终对全球经济发展进行着深入的研究。
伍晓鹰博士则长期从事中国经济增长数据库的工作,在有关中国的宏观经济测算方面,特别是长期资本存量测算、经济增长和生产率表现方面有着重要的建树。
本期论坛的主持人袁堂军博士是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资源配置效率,亚洲企业国际竞争力和全球价值链分工等研究领域方面的专家,在他的带领下论坛也围绕着中国与全球经济的现状与未来做激烈的探讨与分析。
专家们一致认为中国应采取措施,提前做好准备,主动避免“收入陷阱”,因此对市场应持极其开放的态度,鼓励全面竞争。强调经济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现在的各项经济指标都表明,中国经济已经发展到了“不开放就衰落”的阶段,崭新阶段的开放和改革已经不是“选择”,而是“必须”。世界经济新格局下的开放是双向的,不仅中国需要对外资开放,美国、欧洲同样需要向中国开放。
“全球可持续增长论坛”是《国际金融报》研究院和复旦大学亚洲经济研究中心策划与推动,并与复旦大学金融研究中心、能源经济与战略研究中心以及全球投资与贸易研究团队倾情合作,共同打造的,探讨影响全球经济增长和生产率变化基本因素的高端平台。通过与国内专家和国际权威智库的合作,论坛将密切跟踪全球产业、能源、贸易、投资和金融的最新动态,定期邀请国内外权威专家深度剖析全球及中国经济的现状,同时展望中国及主要经济体的短期和中期走势。我们期待下一次的论坛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