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首期深度工作坊举办

作者: 发布时间:2013-10-18 来源:复旦发展研究院+收藏本文

928日,由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举办的深度工作坊系列在光华楼西主楼2001会议室圆满举行。深度工作坊旨在搭建高水平、深层次的人文学术交流平台,每一期由复旦大学人文学科领域内成就卓著的学者或学术团队确定主题,组织国内外相关学者参加。首期工作坊的主题为“闽南话与西班牙语接触研究及其他”,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周振鹤教授担任主持人,来自德国、日本、意大利等国知名学者就这一主题做了相关发言。

 

方言文献方面,日本广西大学内田庆市教授介绍了西洋与日本琉球一系列新见的中外语言接触资料,德国哥廷根大学的韩可龙教授从现存文献情况、文献整理分析与翻译、语言与元语言等角度介绍了明末清初西班牙传教士的闽南方言文献。复旦大学的游汝杰教授则是对各大方言最早的课本进行介绍和比较,并重点讨论了最早的汉语方言课本《广东土话文选》的主要内容及学术价值。来自日本关西大学的沈国威教授以《申报》为素材,通过历时的词义变化描述了西方语言学中的DLALECT的引介、接受,以及该词在被译成“方言”之后再汉语语境中的异化。

 

字典词汇方面,日本琉球大学的石崎博志教授从书籍社会史的角度介绍了现存最早的多明我会官话字典,即迪亚兹《汉西字典》的编纂及流传情况,石崎教授认为,通过对该部字典收录的词汇、语法、音标等特征的考察,可以了解欧洲人编辑字典的过渡情况,还可以借以窥探那些已经逸失的各种字典的面貌。意大利卡塔尼亚大学的马诺教授也就迪亚兹所编纂的汉语字典进行了研究,马诺教授指出,该字典现存共有多个版本,其中最老的版本保存于波兰克拉科夫市,但结构非常复杂,现在还不能认定其就是最原始的版本。与语言学家通过语言学及音韵学探讨词汇的角度不同,复旦大学的董少新教授则是从文化交流的角度为大家介绍了何大化《远方亚洲》所附的“汉语词汇表”

复旦大学的周振鹤教授及台湾师范大学的洪惟仁教授则是对此前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的十六、十七世纪之间菲律宾的移民原乡问题进行了回应。周振鹤教授通过明清时期的地方志及文人笔记等资料,对当时的马尼拉华人社区里的华人成分进行分析,他提出,虽然近代统计结果显示吕宋的泉州移民比重更多,但历史上的漳州移民人数应该是更占优势的。洪惟仁教授从语音史的角度考订了十六、十七世纪之间菲律宾吕宋漳州音的音韵系统,并通过实地调查闽南语区的音韵特色,找出了菲律宾Sangley话的原乡。洪教授认为虽然Sangley人出航港在月港,但是移民菲律宾吕宋的漳州人却不一定是海澄人。地里方言学及比较方言学的研究结果显示Sangley话的音韵最接近龙海市角美镇方言,而不是海澄方言。Sangley人的原乡很有可能是在和角美方言属于同一语言区的厦门海沧、集美杏林及厦门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