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复旦大学灾害经济学研究生论坛圆满举办

作者: 发布时间:2013-12-10 来源:复旦发展研究院+收藏本文

2013年12月7日,第二届复旦大学灾害经济学研究生论坛在光华楼举行。本次论坛由复旦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安全研究中心主办,在此次论坛上国内外专家学者与经济学院教师、博士后以及研究生对灾害经济学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了热烈的学术探讨和交流。

灾害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灾害对于国民经济产生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机制设计来管理和控制灾害事件的负面影响。在中国这个灾害频发的国家,这一学科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此次论坛旨在分享研究人员和学生对于这个领域最新的思考和理解,并且推进对于灾害经济学更深入的探索。

在论坛开幕式上,瑞士再保险亚洲策略和营运负责人魏希霆先生(Robert Wiest)就保险业在灾害经济背景下的价值贡献做了主题演讲,强调了保险部门对于减灾减损的重要作用。随后,两个分论坛在不同会场共同举行:“灾害经济”分论坛由复旦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许闲主持,“灾害保险”分论坛由瑞士再保险的魏希霆先生和复兴保德信人寿副总金炜先生分别主持的。

“灾害经济”分论坛上,与会者从众多角度探讨了灾害事件与经济社会的关系。参会人员就大地震对于保险公司股价波动性的影响、天灾人祸和股价、自然灾害和官员晋升、民营公司的慈善捐赠和参政议政、收入差异与灾害损失、补贴与腐败、地震与人口结构等问题做了精彩的报告并引起热烈讨论。与此同时,“灾害保险”分论坛的气氛同样热火朝天,参会者与魏先生、金先生进行了近距离交流,讨论灾害环境对于保险专业人也的机遇和挑战。研究生们也展示了对于雷电灾害问题、森林火灾保险、美国台风巨灾和加勒比巨灾风险保险基金等专业问题的看法,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交流。

此次论坛的报告、讨论从多种角度分析了灾害事件对于社会经济领域的影响,令人对灾害经济学的研究意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展示出不少令人满意的研究成果的同时,此次论坛也给予研究人员颇多灵感与启发。我们期待着明年的论坛呈现出更多优秀的学术成果,更期待着灾害经济学研究不断深入、完善、进步。


观点摘编:

许闲(复旦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观点一:灾害经济学是新兴学科,但是随着全球灾害多发频发,其研究更加重要。国外许多知名的学校都有灾害经济学研究的学者和团队,中国这个学科起步较晚,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定的学术气氛。而灾害经济学研究关系到国计民生,希望越来越多的学者参与到这个领域的研究中来。

观点二:灾害经济学是负经济学,但也可以用效率来衡量。从投入产出的角度看,国家防灾减灾的投入如果能减少灾害的发生,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这就是效率。这里也有许多可以研究的内容,比如我们现在做的一个研究,自然灾害与官员升迁问题。政府官员如果很好的进行灾害的预防,就能造福一方百姓;如果他们能够在灾害中有效止损,也能够很好展现他们的危机处理能力,这些都会影响到他们的晋升。我们希望通过量化和指标来回答这些问题。

观点三:保险应该在灾害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国外保险业在承担自然灾害损失的比重大概是30%左右,而中国目前保险公司承担的灾害赔付比重非常低,许多自然灾害保险公司所承担的比重不足1%。本次三中全会中明确提出建立巨灾保险制度,这里除了要摸索中国巨灾保险制度的模式以外,保险公司具体如何推进中国巨灾保险制度建设、如何开发有效巨灾保险产品、如何分散中国巨灾风险、如何借助国际资本市场提高巨灾保险承保能力等等问题,都是当前保险业应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郑功成(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观点一:灾害经济学应该是一个学科,但是发展比较落后。我觉得灾害经济学应该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因为它不能采取常规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它有着它自身独特的研究对象、基本原理和特殊规律。灾害问题的实质是经济问题,灾害是可以计量的经济损失。经济学属于致用之学,在灾害问题日益严重并与当代经济发展存在着密不可分的、重大的内在关联时,研究灾害问题应当是经济学一个崭新的、重要的任务。

观点二:一个合理的救灾体系应该由政府、市场、社会以及个人等四个维度构成,而市场机制的作用主要指商业保险的作用。

观点三:国家对灾害的预防与管理非常重视,对灾后的重建与救助也进行大量的投入。救灾减灾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多部门协作的工作。我们国家目前主导灾害学的研究主要是自然灾害学派,许多院士们的研究都是基于灾害发生的机理、防范的技术等等。这些研究是正确科学开展灾害防治与救助的基础。同时,如果不能用社会人文的灾害观来看待灾害问题,只局限于自然灾害,这样整个灾害学的发展是有局限性的。所以灾害防御与救助需要对灾害自然属性有科学的了解,也需要有社会人文的灾害观。灾害防御是全社会共同的系统工程。

 

魏希霆(瑞士再保险公司亚洲策略和营运负责人,亚洲部执行委员会委员,原瑞士再保险中国区负责人)

观点一:再保险公司能有效控制自己的风险问题。从“进”的角度说,再保险公司对于每一份签发的再保险保单都会要求原保险公司提供详尽的数据进行精算,以确保费率;从“出”的角度来说,再保险公司要整体考虑,尽量避免在同一时间和地区发生大批量赔付的现象,这就需要对于公司的承保业务有总体上的考量。

观点二:中国保险公司的技术和能力都能进行巨灾保险产品的开发,但在中国金融系统发展不成熟而且开放性不足、购买方单一,硬件条件尚不具备。

观点三:保险公司需要加强自身的资产管理。由于支付赔款的滞后,保险公司与再保险公司都有长期的资本可以进行价值投资,他们根据资产负债表的平衡来配置资产。现在的监管对保险公司资金投资有一定的限制,现行许多保险公司可以成立独立公司,提供PE、VC类服务,但用的是自有资金。下一步保险公司需要进一步提高资产负债管理能力、用好保险责任准备金,通过自身价值的增长为投保人提供更加安全稳健的保险保障。

 

申宇(复旦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

观点一:灾害的发生不仅对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造成影响,也影响着资本市场。从我个人的研究看,天灾人祸对所在地上市公司的股价都造成了负面的冲击。天灾人祸在对股价冲击的传递机制上体现为传染效应,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投资者具有不理性的行为。

 

张传勇(复旦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

观点一:灾害的发生对经济的影响值得关注。灾害不仅会影响灾区人民的生活、灾害相关联的行业,甚至对一国的资本市场、贸易结构和经济发展都可能产生冲击。因此,采取合适的方法有效评估灾害的影响后果,对灾害保险的实施以及政府防灾减灾措施的制定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