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全球支付排名提升 助力国际化前行

作者: 发布时间:2013-07-12 来源:复旦发展研究院+收藏本文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民币作为全球支付货币的地位正逐渐得到提升。在昨日由复旦大学、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等联合举办的题为“中国在国际金融中的崛起”的金融论坛上,与会专家认为在全球货币超发、低利率时代,人民币国际化进一步发力的时机选择至关重要。
  SWIFT6月27日公布数据显示,人民币在全球支付货币排名已由2012年1月份的第20位攀升至今年5月份的第13位,人民币支付额稳步增长,市场份额升至0.84%的新高。在全球主要货币整体支付额只增加1.9%的情况下,5月份的人民币支付额较4月份增加24.1%。
  此前央行发布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今年一季度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量继续较快增长。初步统计,第一季度,银行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10039.2 亿元,同比增长72.3%。
  而针对人民币国际化的议题,华盛顿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尼古拉斯·拉迪(Nicholas Lardy)表示:“人民币国际化将给中国带来非常实际的好处。越来越多运用人民币作为贸易结算货币将显著节约企业进出口的成本。但要实现这一目标,对于中国政府来说非常重要的步骤即是要放开人民币回流的机制。”
  “尤其是近六个月,我们看到人民币支付金额及香港市场人民币储蓄规模的显著增长,这与人民币此轮的快速升值有很大的联系。而随着人民币升值预期的降低,人民币支付金额的增速可能会放缓。”拉迪进一步表示。
  但是无论人民币汇率因素对于人民币支付金额的影响会如何,国内监管层对于扩大人民币跨境支付从而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态度和决心是一以贯之的。就在昨日,央行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关于简化跨境人民币业务流程和完善有关政策的通知》,简化和方便了企业在进出口业务中办理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的流程;鼓励境内银行开展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业务;对境内非金融机构境外放款业务及发行人民币债券的业务流程进行了明确。
  对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进一步推进,尤其是放开资本项下可兑换,以真正实现人民币自由化的时机选择问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孙立坚教授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均衡的汇率水平固然是由市场基于中国经济基本面产生的健康供求关系决定,但是如果现在就让市场来纠正汇率价格,可能带来的是一场危机,需要付出的代价太大。”
      孙立坚进一步解释道,美国目前的量化宽松政策(QE)是特殊的非传统货币政策,美国与日本为了恢复国内经济将利率锁定在“零利率”的超低水平,这给国际资本健康流动带来了障碍。如果过快放开汇率政策,市场资金流动并不是跟随中国经济的基本面、贸易或投资,而是最先跟着利差走。资金会立刻抓住短期无风险套利机会来寻求利差收益。大量投机资金涌入会造成短期汇率超调,而这将对实体经济带来负面影响。孙立坚强调,人民币汇率放开的时机非常重要,从外部环境来看,美国退出QE的时候即是中国加大力度推进人民币汇率、利率市场化的时机;而资本项下的可兑换更需要国内健康、规范、透明的金融体系等内部环境作为支撑。
  自6月份市场开始点燃对美联储缩减购债规模的担忧,直至6月的美联储议息会议上伯南克给出了退出QE的较为明确时间表,美国国债收益率一路上扬并带动全球资金向美国国内回流。6月以来,亚太地区主要股市承受下行压力,汇市也呈下跌走势,亚洲新兴经济体正面临资本外流压力。人民币也在6月初结束了自今年4月以来的一波快速上涨行情,人民币升值压力显著减小。孙立坚认为,在此人民币与美元利差缩小、资本流入压力趋缓的市场背景下,加之国内金融体现建设的不断深入,推进人民币汇率、利率市场化时机或已临近。

    原文链接:http://epaper.yicai.com:81/site1/html/2013-07/11/content_1827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