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区“整装出发”

作者: 发布时间:2013-10-08 来源:复旦发展研究院+收藏本文

上海自贸区“整装出发”

    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在上海浦东外高桥挂牌成立,在28.78平方公里的上海自贸区内,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扩大投资领域开放、培育贸易新型业态功能、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加速重构高标准投资和贸易规则体系、不断创新监管模式等一系列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举措“如箭在弦”。专家认为,上海自贸区的正式启动凸显了中国融入全球化大趋势的决心,同时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起点

 

  积极主动对外开放

  随着“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委会”的挂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启动运作。9月29日当天,共有25家中外资企业、11家中外资金融机构获颁证照,首批入驻试验区,其经营范围涵盖金融、商贸、文化、通信和跨境电子商务等多个领域。

  中国商务部部长高虎城在挂牌仪式上表示,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中国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顺应全球经贸发展新趋势,实施更加积极主动对外开放战略的一项重大举措。高虎城说,在试验区总体方案制定过程中,上海市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在政府职能转变、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扩大服务业开放、创新监管服务方式、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跨境使用先行先试等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

  高虎城提出,接下来,要按照国务院印发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要求,力争通过两到三年的努力,建设一个法制环境规范、投资贸易便利、监管高效便捷、具有国际水准的自贸试验区。同时,加强和完善风险防控管理,构建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商务部将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继续积极支持试验区建设。

  根据商务部提供的数据,试验区由现有的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组成,包括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总面积为28.78平方公里。目前,这片区域已吸引各类投资企业12000家,2012年进出口贸易额为1130亿美元。

  事实上,在自贸区正式挂牌前夕,《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就已“落地”。该方案指出,根据先行先试推进情况以及产业发展和辐射带动需要,将逐步拓展实施范围和试点政策范围,形成与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建设的联动机制,并对金融、航运、商贸、专业、文化、社会服务业六大领域扩大开放,覆盖了银行业务、融资租赁等18个方面。

  据了解,首批18条开放措施的政策亮点主要在于:加快金融创新,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自贸区的金融机构可以探索利率市场化、区内可以先行先试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外资资金设立银行,搭建综合金融服务平台;融资租赁注册有条件放松,允许外资设立专业健康医疗保险机构;文化传媒领域,比如允许游戏游艺设备的生产与销售、取消外资演出经纪机构的股比限制、允许设立外商独资的娱乐场所;航运方面,放宽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国际船舶运输企业的外资股比限制等。

  同时,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分别公布支持上海自贸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其中,银监会公布支持中资银行入区发展、支持外资银行入区经营、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区内银行业等八项监管措施。证监会拟同意在上海自贸区筹建国际原油期货平台,全面引入境外投资者参与境内期货交易,扩大中国期货市场对外开放程度。保监会也出台八项措施,试点扩大险企境外投资范围和比例、推动航运保险定价中心等功能型保险机构建设等举措极具吸引力。

  专家认为,一旦上述领域的政策得到细化,上海自贸区将会吸引更多企业入驻。

 

  挑战无可避免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上海自贸区挂牌后,自贸区的“负面清单”终于面世。负面清单相当于投资领域的“黑名单”,即“法无明文禁止即可为”,其中要列明针对外资的与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不符的管理措施,或业绩要求、高管要求等方面的管理限制措施。相比之前的“正面清单管理”(“法无明文规定不可为”),一字之差,其背后的理念完全不同,对应的是政府的放权。

  长期研究自贸区问题的专家吴明华表示,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多来,不仅取得经济上的成功,更主要的是达成了一个共识,即要融入全球开放这个大势,推出上海自贸区就是践行这一共识的进一步动作,“综合来说,上海自贸区实际上是包含贸易、金融、投资、行政管理等多个领域的改革,它的核心是重新定义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比如‘负面清单’这样的管理原则,它强调政府不能做什么,并赋予外商更大的投资空间和自由度,这就要求中国政府的管理水平必须与之相适应。”

  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也认为,投资领域计划实行“负面清单管理”,进一步厘清了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有利于投资效率的提高。但自贸区的建设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而不是一锤子买卖,挂牌仅仅是开始而不会是结束。今后一两年,估计在各个领域会陆续出台进一步的细则和改进措施。

  此外,上海自贸区的启动还将吸引和积聚大量的全球性生产要素,也将对全球贸易格局带来一定的挑战。“上海自贸区现在推出的时机很有利,因为金融危机以后,世界正处在一个全球经济深度调整、全球经济和贸易格局大变动的时候。上海自贸区定位在制度创新,其所产生的直接效应肯定是对上海周边地区、中国周边地区和全球自贸港产生影响,这主要体现在要素的流动,包括货物、航运、服务、金融贸易等要素,也就是一种虹吸效应。这种虹吸效应久而久之就会带来一种挑战。”吴明华说,“最大的挑战来自于资本的管控,因为贸易市场常常被用来进行近岸和离岸的套利活动,而国际套利很容易导致资本管制的失效,因此要能够识别这些套利基金会对整个经济体造成威胁。除此之外,一些行业的瓶颈也会对自贸区带来挑战,比如在文化、旅游、航运等领域都会产生一些挑战,这对中国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也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以更大的开放促更深入的改革

  就在自贸区正式挂牌的前一天,《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公布还不到24小时,复旦发展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复旦经济学院和复旦金融家俱乐部联合举行了一场议题为“自贸区将带来什么”的中国金融家俱乐部秋季论坛。

  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在论坛中指出,中国改革开放35年来,共有四波浪潮,第一波浪潮始于1978年,花费了十年时间,是五大经济特区和14个沿海开放城市的作为;第二波浪潮是1990年浦东的开发和开放;第三波浪潮是中国复关入世的努力;第四波浪潮则是上海自贸区的成立,它的使命是以更大的开放促更深入的改革。

  周汉民认为,上海自贸区的使命是在三年内做成三件事,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来说,就是复制、可推广、升级版,具体做法就是要改革凸现、谈判突破、政策突围。其中,改革凸现是自贸区的主轴。周汉民表示,“改革进入深水区,自贸试验区应该成为桥头堡、窗口和试验场。”而谈判突破,也是重任在肩。他指出,世界上三个正在推进的国际谈判一定要关注,即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TI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和PSA(多边服务业协议)。前两者一言以蔽之,就是形成美国主导的世界经济贸易投资新规则。而PSA则被寄望取代WTO的服务贸易协定。上述三个谈判,中国都在“门外”。需要突破的,还有中美投资协定,谈判突破的前提是两大基础,即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所以,在自贸试验区试验这两项,也是使命必达。

  同样,政策突围绝不是优惠,而是指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中提到的贸易、金融、航运、文化、社会、投资六大方面的开放。周汉民说,上海自贸试验区要在这些领域的开放上向世界学习,有所突围。他指出,国与国之间的自贸区的通常做法是符合三个条件:地域相邻,发展相当,制度可比。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都是这一类。但现在,国与国的自由贸易安排已经可以突破这三条。中国最近刚刚签署的自贸协定就是与远隔千山万水的瑞士达成的。至于一国内将关境和国境分离,一线为国境,二线为关境,这样的自由贸易区在世界上也有1200个,40%在发达国家,60%在发展中国家。其中有4个非常成功,包括纽约第49号自贸区、德国汉堡港自贸区、阿联酋迪拜自贸区、荷兰鹿特丹自贸区。“这一次上海自贸区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与这4家十分相似。”周汉民表示。

  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袁志刚看来,自贸试验区所涉及的内容中最重要的一条则是行政体制的改革,即政府的转型。袁志刚表示,自贸区中最重要的在于改变投资中的投融资体系,变投资审批为投资监管。他指出,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近年日益成为中国最主要的投资主体,融资主要中介是银行,投资决策机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政府审批,而融资的结果往往是“嫌贫爱富”,有政府背景和国企背景的投资主体能获得低成本的金融资源。这两大投资主体投资的结果,造成了一些城市超前建设变成“鬼城”,还有大量产能过剩,其风险又转移到银行。

  而上海自贸试验区的设立,就是要从根本上改革目前投资主体单一和投融资体制的扭曲。“这个题怎么破?就是政府职能必须转换”,袁志刚说,自贸试验区首先要实践的,就是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管理、实行备案制。“备案制,就是不需要审批了,但反过来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就是对政府监管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袁志刚表示,“简单地讲,自贸区的投资是自由的、便利的,但自由的前提是不能犯罪,一旦犯罪马上要能捉出来。可见,传统的监管思路和监管方式要彻底倒过来。”

  同时,袁志刚指出,中国在全球化趋势下走到了经济转型升级的关口,自贸区的建设需要服务于中国下一步的全球化战略,参与全球价值链和投资规则的重构,促进从传统经济到新经济的升级。当前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经济越来越多的是靠重要的城市来组织,这些城市是全球经济各种“流”的重要节点。中国如果没有这样的“全球节点城市”,经济就难以转型。所以,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意义,还在于要通过28.78平方公里的试验起步,最终目标是使上海成为全球城市,变成全球贸易的结算中心、定单中心。而中国需要形成多个都市圈,中国经济才能跻身世界经济最前端。

 

  加速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上海自贸区的试验意义正是当下中国全力推进改革的一个缩影,它不是一两项税收优惠,也不是招商一两家骨干企业,而是机制和体制的真正全面创新和升级。这是一个完整的,从经济体制到监管体制再到行政体制改革的综合试验区,它将创造出一个符合国际惯例、自由开放、鼓励创新的市场经济环境。而在试验区的探索创新中,“放松管制与金融创新”备受各界关注。

  据悉,上海自贸区将以金融改革作为突破口,在风险可控前提下,试验区对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跨境使用等方面创造条件进行先行先试。在试验区内,金融机构资产方价格实行市场化定价。同时,允许设立外资银行以及民资与外资合办中外合资银行,允许部分中资银行从事离岸业务等。

  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认为,这是加速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尝试,有助于为全国金融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积累经验,促进人民币早日成为可储备货币。

  首先,在贸易自由化方面,上海的目的不是做集装箱吞吐量最大的港口,而是做转口贸易和离岸贸易,“这其中最核心的有两个,一是吸引跨国公司总部,二是构建大宗商品交易平台。离岸贸易的核心是解决跨国公司的资金管制问题,贸易的订单和资金环节在上海完成,货物则未必要经过上海的港口。”邵宇说。

  其次是投资的自由化,非禁即入,同时也放开中国资本向海外投资。邵宇指出,“在海外循环的人民币约有两万亿元,这些资金找不到可以投资的标的。有了自贸区后,就可以先建立一个庞大的金融资产缓冲区和蓄水池,完善人民币的全球循环路径,使它可以轻松容纳两万亿元人民币回流的需求,并最终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打通资本账户,进行双向投资、相互渗透,实现金融资源的全球优化配置,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

  不过,如果资本管制不开放,人民币国际化及实现可自由兑换就无从谈起,可一旦放开,风险又该如何防范?针对自贸区内和自贸区外如何进行金融监管的问题,上海银行行长金煜表示,其中一招就是“分账管理”,即在自贸区内可能要设立专门的账户。在新加坡,离岸业务和在岸业务的账户就是分开来监管,对不同的这两个账户之间还有一些不同的监管指标体系来管理。

  “金融的国际化必须要过的一关是放开资本项目管制。”邵宇表示,上海自贸区将积极探索面向国际的外汇管理改革试点,建立与自贸区相适应的外汇管理体制。可以预见,未来在区内,分散在一行三会的金融监管也可能集中到一个金管局,其最终目的是建立集中统一的市场监管体系,履行投资者权益保护功能。

  “未来自贸区金融方面的发展愿景是很大的,首先是初步实现自由贸易和离岸金融等功能,允许区内符合条件的中资银行从事离岸业务”,邵宇说,考虑借助类似纽约的国际银行便利设施等设计,培育在岸和离岸分离型的金融中心,再通过建立适当的通道和管道(可以是额度、地域、账户类型、交易类别等),部分打通离岸和在岸市场,实现有限的互联互通,允许资金在一定范围或限额内相互渗透,建立分离渗透型金融市场。在风险可控和效率提升的前提下,最终形成全面渗透型和内外一体化的真正的全球金融中心。

 

  推动上海经济转型

  其实,不仅是金融方面的改革,自贸区的获批也将对推动上海经济转型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注重制度创新是上海自贸区有别于全球其他自贸区的一个有特色,也是非常重要的定位。”瑞银证券交通运输行业分析师饶呈方表示,上海独特的区位优势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势,注定上海自贸区将来会发展成综合性的自贸区,囊括航运、物流、航空、金融、新兴战略产业、IT、医药等。对于中国整个改革开放的桥头堡的意义,更是不言而喻。

  在展望自贸区对企业带来的影响时,东方国际物流集团总经理边杰指出,自贸区的建设将为上海带来贸易便利化、投资自由化、金融开放化和行政法制化等显著变化。结合自身企业的现状,边杰认为其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刻,“就在今年,一家企业完成了一笔二手船的投资,但资金来源是所谓的‘内保外贷’——在香港获得贷款,利率不超过3%。同样的贷款,当时如果是在境内完成很可能利率会不低于4%。”在边杰看来,自贸区在金融领域的开放改革有望给国内企业带来成本降低、竞争力提高的直接利好,“作为物流企业,我们首先关注的是怎样让物流和金融进行结合,在自贸区中产生更大的效益。”由此,边杰建议,企业应该大胆创新,加快转型,参与自由贸易区建设,朝着以建设跨境贸易平台为基础的延伸或者供应链服务的国际型企业作为战略发展目标。

  “自贸区还会给我们带来一个理念上的改变。”边杰表示,“如果只是把眼光看在某一个流来、流出的货种,或者某一种贸易的方式,可能还太小了。自贸区的‘池子’足够大,可以容纳更多的贸易方式,当更多的贸易方、投资方、金融机构来利用这样一个‘池子’,才能把体量做得更大,产生溢出的红利。”

 

来源:上海金融报 http://www.shfinancialnews.com/xww/2009jrb/node5019/node5036/xw/userobject1ai117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