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发布时间:2014-05-05 来源:复旦发展研究院+收藏本文
葡萄牙是最早接触中国的几个西方国家之一,可以说,西方近代民族国家与中国的交往主要始于葡萄牙人,无论是法国的汉学,抑或是二战之后的美国汉学,受葡萄牙汉学的影响很大。葡萄牙汉学可以说是西欧汉学的先驱。然而,由于资料、语言等方面的障碍,葡萄牙的汉学研究却长期不为中国学界所知。2014年3月13日下午,中心访问学者,葡萄牙里斯本大学美术学院艺术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罗汇(Rui Oliveira Lopes)在文史研究院小型学术工作坊上作学术报告——葡萄牙中国学研究的过去与现在,该报告向听众揭示了葡萄牙汉学的重要性。
葡萄牙的汉学研究最早可以追溯至16世纪,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一批与中国相关的文献也纷纷进入了欧洲。罗汇研究员介绍了16世纪至21世纪每个阶段的主要汉学文献资料及重要的学者,并指出,虽然这些资料相对粗糙,但为当时的欧洲了解中国及汉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窗口,如皮莱资的《东方简志》、克路士的《中国记事》等,成为16世纪 欧洲了解中国的重要文献。17世纪鄂本笃的《寻找契丹》、安德拉德写自西藏的书信及曾德昭的《大中国志》,在欧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9世纪以来,虽然欧洲对东方文化的态度发生了新的变化,由葡萄牙人管理的澳门仍继续扮演着中欧文化交流的桥梁角色,以致现在有专门的澳门学出现。如今的葡萄牙,有许多学者都在从事与中国相关的研究。罗汇建议,中葡学者可以在一些具体的项目上开展合作,如大三巴牌坊、天主教文献研究等等。
讲座间隙,主持讲座的董少新研究员还解释了困扰罗汇许久的一个问题,即葡萄牙如此热衷于航海扩张,在扩张过程中搜集了大量有关中国的研究资料,这些资料除纸本文献以外,还有诸如陶瓷、青铜器等古物件,然而葡萄牙的汉学研究却始终未能与西欧的主流汉学界相媲美。董少新认为,造成这种尴尬局面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葡萄牙的汉学家鲜有能直接利用汉文资料进行研究的学者,二则是葡萄牙汉学的研究框架主要沿袭传统的双边关系史,并不是站在中国的角度进行纯中国学的研究。葡萄牙汉学研究的发展,有赖于研究范式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