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学与理性治理雾霾

作者: 发布时间:2014-05-23 来源:复旦发展研究院+收藏本文

5月23日,广受关注的上海论坛2014首场高端对话在复旦大学举行。知名气象学家秦大河院士、知名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教授和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院士就“雾霾笼罩下的中国与亚洲”为主题进行深度对话,共同探讨了如何从环境安全、科学技术和政府政策方面来应对中国与亚洲目前面临的雾霾困境。

在演讲和讨论中,秦大河从专业角度介绍了雾霾的成因和现状,指出雾霾治理、环境保护和二氧化碳减排从本质上来说,是同一件重要工作,他谈到,“如果我们能够改变能源结构,提高单位能源的效率,并且在政策方面制定更好的优惠政策,国企民企、科技人员、广大人民群众齐动手,我想在一段时间内,我们的雾霾治理一定会大有成效。”在列举了大量事实和数据后,他坚定地指出“(中国)不但能落实温家宝总理在哥本哈根会议上谈到的到2020年中国承诺在2006年的基础上中国的碳排放减少40%~45%的这个目标,而且还能够超额完成。”

葛剑雄则从学术标准、学术道德和社会影响三个方面来阐述了雾霾治理研究不可忽视的问题。他认为,首先,要防止在环境变迁、气候变化等研究上的政治化倾向,不应该拿政治标准去影响科学研究办法;其次,要防止科学研究特别是重大敏感问题研究中的功利化倾向,要秉持科学良知,不要受到商业以及个人利益的影响;第三,一方面要善于通过科学来向公众传播正确的科学知识,另一方面也迫切需要科学家本身直接面向公众,用各种方式来正确介绍当前的一些热点问题的基本原理、目前现况以及未来趋势。

杨玉良指出,雾霾治理是一个综合性问题,不仅是中国的问题,也是世界的问题;不仅是单一学科的问题,也是多学科的问题;不仅是社会的问题,更是大学的责任。作为大学,治理雾霾是师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共同任务,也是义不容辞的共同责任。“现在不分地区、阶层、职业、地位的每一位都无可避免雾霾的侵害,因此治理它更需要各位公民的以身作则的响应,从我做起,反思一下自己的哪些行为有助于雾霾的产生。”。

该场活动是上海论坛2014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复旦发展研究院承办,上海市智库研究和管理中心协办。对话由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侯杨方教授主持,200余位来自复旦校内外师生代表和20余家媒体代表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