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教育新闻网》:复旦传播与国家治理论坛聚焦传播治国方略

作者: 发布时间:2013-12-23 来源:复旦发展研究院+收藏本文

本网讯(通讯员 李沁园)“2013年的舆论可以概括为另一种国进民退。”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网络舆情》执行主编祝华新在昨天(21日)举办的第二届传播与国家治理论坛上表示,一方面,政务微博等“国家队”崛起,另一方面,微信正取代微博,成为网络舆论最为集中的平台,“网络舆论下沉到相对更私密的微信,如果不加重视,社会的压力就得不到有效释放。”

由复旦大学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举办的传播与国家治理论坛至今已举办两届。中心主任李良荣介绍说,过去一年中,互联网格局的迅速变化,为国家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本届论坛围绕“政府如何运用传播手段来更好地治理国家”的议题,汇集业界、学界智库,共话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网络信息传播秩序与国家安全。

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重构了国家治理的格局,这已是与会专家的共识。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原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周瑞金表示:“当前中国社会矛盾凸显、社会问题多发,再加上新时期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宣传思想工作已面临与以往大为不同的社会环境和舆论环境。”祝华新则强调,中国的互联网舆论出现了分层,不同受众往往会关注不同层次的话题,这也为梳理错综复杂的互联网表达提供了难度。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表示,在眼下“我即世界、世界即我”的受众视角中,包括政务传播在内的任何一种沟通,都要“以人为本”,从具体的受众处找到结合点。

受众是谁,逐渐成为传播与国家治理的出发点。本届论坛发布了“新传播形态下的中国受众”大型调查结果。调查系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承担的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中国当代社会变迁和大众传媒》子课题。通过分省多级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课题组对覆盖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37279个样本进行了入户面访。在“受众-用户-公众”的概念整合基础上,调查报告从媒体生态格局、手机使用习惯、媒体可信度、公众阶层意识与想象等方面,呈现出受众行为与传播效果的新特征、新变化,从而有助于人们对中国转型期媒介-受众-社会关系的理解。

“新传播形态下的中国受众”大型调查发现,中国的媒介生态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从媒体接触来看,受众接触媒体频率的排序依次为:电视、互联网、报纸、广播和杂志,五类媒体的接触频率之比大致为:25:6:4:3:1(每月天数)。从排序来看,网络已经取代报纸,成为仅次于电视的第二位媒介类型。网民平均每天花2.92小时上网。就具体网络使用来看,频率最高的前三位行为是“使用QQ、MSN、Skype等聊天工具”、“浏览新闻”、“使用搜索引擎”。网民使用网络的主要动机排名前三位依次是:“了解报刊、电视、电台上看不到的话题和观点”、“获得一些平常不容易看到的内幕信息”、以及“保持自己的社交圈”。

全国受众对不同媒体可信度的评价(1-10分量表)从高到低分别为:电视(7.50)、报纸(6.62)、广播(6.37)、网络(5.47)和杂志(5.39)。受众对不同地域新闻,即本地新闻、国内新闻、国际新闻的可信度评价比较接近,无明显的大幅度差异,均值都在7.7左右。但是,受众普遍认为国内媒体的可信度要高于海外媒体(6.66)。中央级媒体的可信度最高(8.16),其次是本地媒体(7.23)。就消息源来看,受众认为专家学者、记者编辑主持人的可信度最高(均为7.17),其次是党政官员(6.68)、普通百姓(6.55)和民间评论人士(6.21)。

在受众深度介入互联网的情况下,祝华新预计,新闻客户端将在明年成为新闻舆论场的最大看点,其中主流媒体可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目前,全国新闻客户端数量已超过3万,一些客户端安装量已突破1亿。

论坛特设两场圆桌会议。“挑战与机遇:互联网技术演进与信息安全”圆桌会议,分三个子话题展开讨论。在讨论“社交网络与社会稳定”这一话题时,《中国周刊》主编朱学东、上海社科院社会学副所长李煜、上海大学新闻系书记黄建新、中山大学张志安教授、中国博客网创始人方兴东等,分别从新媒体传播、社会流动、新闻生产和新闻实务的角度进行了热议。在谈及“移动互联与传播秩序”时,上海财经大学新闻系主任林晖、上海大学新闻系主任赵士林从新闻理论的角度进行了探讨,中国青年报总编张坤、深圳卫视《正午30分》主编孙浩元则分别从新闻实务的角度进行切入时弊。在“信息安全与国家战略”话题上,上海社科院信息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惠志斌、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的研究员蔡翠红、汪晓风畅谈了他们对信息安全的认识,《社科报》主编段刚则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剖析了信息安全的重要性,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郑亚楠、《对外传播》副主编王眉分析了对外传播领域内信息安全的现状与未来。

“探索与创新:互联网法制建设与舆论引导”的圆桌会议也分设三个子话题:网络管理与体制创新、信息立法与依法治网、舆论引导与媒体改革。在讨论第一个子话题时,新华社上海分社社长陈良杰和南方日报社新媒体部主任柳剑能从媒介管理的角度表达了他们对体制创新的认识,人民日报上海分社副社长李泓冰、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副院长郑涵等从新闻实务的角度进行了阐述。涉及第二个子话题时,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政策法规处处长陈潜、中国联通集团新闻宣传处高级编辑傅玉辉、上海市政府“上海发布”办公室主任宋炯明,分别从网络管理与政治传播的角度进行了对话。针对第三个话题,同济大学的陈立生教授、浙江传媒学院的李欣教授等高校教师,与解放日报评论部副主任王多、《新闻晨报》要闻部主任秦红、《南风窗》记者徐媛、《东方早报》记者周宽玮、中央电视台制片人庄永志、第一财经编导朱佳沅、SMG编导施喆等媒体人,分别从理论和实务层面,展开了热烈的对话与辩论。

复旦大学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成立于2012年,成功举办了主题为“新媒体环境下执政能力建设”的第一届传播与国家治理论坛。一年多以来,中心聚焦国家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政府主管部门提供思考和决策参考,努力建设成为党和政府在传播与国家治理领域内的智库。目前,中心已有系列成果得到了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

 

http://www.shedunews.com/zixun/shanghai/gaodeng/2013/12/22/598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