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发布时间:2013-12-24 来源:复旦发展研究院+收藏本文
“目前政治学研究的叙事模式和话语体系受英美政治学影响较大,而中国道路、中国制度应该按照中国的政治文明标准来讲,不能盲目按照别人的政治文明标准。对中国制度体系以及各种制度的具体研究,有助于逐步确立大国政治的政治学体系。有了自己的政治学体系,才谈得上中国政治学走出去的可能。”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苏长和表示。
12月6—7日,由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制度建设研究中心主办的“国际比较视野下的中国制度暨2013年中国制度论坛”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召开。与会学者针对中国制度的历史沿革与创新、中西方制度比较等核心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让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国制度
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国与世界的互动程度不断提升。同时,中国政治发展战略的深度推进、制度资源的开发、国家治理制度化程度的提高以及中国对国际制度的参与和影响,均影响着未来中国的发展走向。制度建设已经成为政治学关注的重要课题,制度研究既是政治学发展的前沿课题,又是推动中国政治发展和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现实问题。
复旦大学副校长、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林尚立认为,政治学研究的基本使命即建构制度。制度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成长,它基于对人、社会、国家、时代的综合化来建构,需要融合各种复杂的关系,以实现有效的延展。换句话说,制度是持续生长的,必须不断地创造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制度研究与制度建构,需要研究者对人类社会有全面而深刻的把握,促进它不断生长成熟,而不是仅仅将其视为机械性的工具。
“中国制度建设的成败,关系着国家的前途与命运。”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副主任孔根红说,中国制度的选择、改革与完善脱离不了国际背景,而在国际视野中的中国制度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在迈向大国的征途中有很多道坎,其中一点就是如何让外部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国制度。中国共产党开创的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及其发展使得国际社会从更为宽广的视角研究中国制度,并与西方制度相比较。中国制度的活力和竞争力,使得国际社会对中国制度的看法更趋理性、客观。
制度设计要遵循内在逻辑
制度是国家治理的基础,消除制度短缺、提高制度质量是国家发展的关键。中国是一个超大规模的国家,面临着现代化和民主化的双重发展使命。与会学者表示,今天中国的政治建设与政治发展受到两个维度的约束:既要有民主的能力,也要有治理的能力。如何平衡两者,进一步推动现代国家建设,是中国制度研究需要回答的深层次问题。
既总结经验,又借鉴学习,是制度发展的必由之路。上海市社科联党组副书记桑玉成认为,当前制度建设已经成为国家建设的核心问题。中国已初步建成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制度,但是这些制度有待完善。而对于制度建设,学界也尚未达成广泛的认同与共识,相对于其他研究领域的分歧,关于制度走向的分歧显得更为突出。
林尚立认为,制度研究需要清晰地分析和阐释每一项制度所处的层次,以及定位每一项制度在制度体系中的位置。制度体系好比一棵大树,对其进行塑造需要根、干、枝、叶等不同层次,并保持它们内在的逻辑关系。因而,制度可以学习却绝不可照搬。目前的制度设计缺少对法律内在逻辑的考虑,而仅根据制度的用途来进行设计。正是宪法和法律的内在统一性,决定了现代国家的内在一体性。因此,保持宪法和法律的内在逻辑关系,就是为了避免制度化的进程导致国家治理的碎片化。所以,当前研究和建构当代制度须有一套基本的理论和方法论,理顺制度体系的内在逻辑关系、确定制度的论证原则。他认为,这是制度研究努力的方向,也是对制度设计进行评估的基本视角。
http://www.csstoday.net/xueshuzixun/jishizixun/86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