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怎样的能源与环境政策

作者: 发布时间:2014-06-25 来源:复旦发展研究院+收藏本文

污染往往是没有界限的,它是一个区域的污染,会很快影响到其他的区域,影响到其他周边国家。我们需要采取行动,不仅仅是政府的行动,私营企业、公民个人都可以在里面发挥作用。城市之间也可以做一些相互的技术转移,国际性的合作也很重要。

梁秀峰

由于能源短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把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源效率作为其能源政策中的重要内容。同时,能源的生产和利用对大气污染、酸雨、森林减少等区域环境问题以及气候变化、臭氧层损耗等全球环境问题,都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因此环境问题在能源政策中也已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正因为如此,政府的能源和环境政策之间往往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解决能源与环境问题的方法,除了必要的制度安排外,最重要的还是要依靠技术进步。历史上,也正是因为技术进步,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才没有成为现实。

在复旦大学教授陈诗一主持的2014年上海论坛能源环境分论坛中,学者们就环境与能源政策展开讨论。《东方早报·上海经济评论》摘录了部分内容,供读者参考。

潘家华(中科院城市与环境研究所所长):

中国的减排在于行动

中国的高碳排放量主要来自工业领域,我们跟发达国家的城市在生活消费、交通结构方面不一样。所以如果中国要想把温室气体大幅度减下来的话,就只能是去工业化,而去工业化在这个阶段显然不现实。

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谈判氛围现在很紧张,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期待也比较高,那么中国可以承诺多少呢?中国的高碳排放量主要来自工业领域,我们跟发达国家的城市在生活消费、交通结构方面不一样。所以如果中国要想把温室气体大幅度减下来的话,就只能是去工业化,而去工业化在中国目前这个阶段显然不现实。

所以中国的减排在于行动。大家看水电的装机,中国占了全世界的一半。大家都说中国排放世界第一,其实没看中国可再生能源的装机容量也是世界第一。发达国家应该换一种角度来看中国对世界减排的贡献,而不仅仅看中国减排一定要哪一年实现峰值,一定要减到多少比例,我们要换一种思维看中国对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贡献。中国装机容量目前就是这样的情况,还有目前我们在建的风电和光伏,更不用说太阳能热水器,如果都包括进来的话,我们所做的贡献比世界温室气体排放所占的比例还要高。

我们现在寻求绿色发展,包括碳交易,还有循环发展,废弃物利用,这些中国做得最好。再看我们的创新发展,今天来上海,很多人坐高铁。大家知道,坐飞机要比做火车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现在大家更倾向坐高铁,这是做的贡献,我们这些贡献对全球温室气体减排所产生的效用远远比峰值效果要好得多。我们现在采用阶梯电价,北京等很多地方已经实施,而这是发达国家都没有做的。还有我们的碳交易系统,在国家发改委前几天的深化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中,非常明确提出要排放控制,要全国试点,要建全国统一市场,这种重视程度,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我们这样的强度。原来我们都是学欧洲、美国,现在我们应该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中国对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贡献在哪儿呢?以前我们说中国应该提前实现峰值,中国应该相对1990年或者2010年要减排多少,这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减排的行动,这才是中国在全球温室气体减排中间真正有价值的贡献。

刘宇(中科院政策所研究员):

碳交易降低减排成本

碳交易的引入会大幅度地降低减排成本、提高减排效率。中国的碳排放交易第一轮就影响了90%行业的表现。行业的排放强度越高,受到的冲击越大,电力、化工、金属首当其冲,受到影响最大。第二轮的影响,比如说铁矿石和原油,也受到了冲击。

不引入碳交易,广东减排一吨成本在1300块左右,湖北只有310块。如果引入碳交易模式的情况下,广东一吨边际减排成本由1300块下降到了不到500块,但湖北由于边际减排成本低,会把省出来的配额卖给广东,所以上升到差不多700块。总体来看,我们就会发现减排成本降低了将近400块。碳交易的引入会大幅度地降低减排成本、提高减排效率。

碳交易的引入会大幅度地降低减排成本、提高减排效率。中国的碳排放交易第一轮就影响了90%行业的表现。行业的排放强度越高,受到的冲击越大,电力、化工、金属首当其冲,受到影响最大。第二轮的影响,比如说铁矿石和原油,也受到了冲击,它们的下游是金属制造业和原油,属于高排放的行业。建筑业也受到打击。

另外,是不是征收了碳税和实行碳交易之后对所有的部门都会有负面的影响?答案是否定的。农业、教育、政府公共服务部门并没有受到攻击,相反还有正面的影响,我们的解释是一般这些行业很少直接使用能源排放,这样就避开了冲击。

Yongork Choi(韩国仁荷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

用政府补贴鼓励企业减排

中国是世界工厂,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但是我们必须考虑到,大部分中国生产的产品是在发达国家消费的。所以说中国的二氧化碳很多是为西方国家排放的,发达国家需要为此承担责任。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他们有一个办法,就是通过政府补贴,来鼓励企业降低排放。

一个国家的政策应该会对其他国家造成影响,我们可能会有更多的综合复杂性的信息要考量,不然会产生一些困惑。比如中国是世界工厂,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但是我们必须考虑到,大部分中国生产的产品是在发达国家消费的。所以说中国的二氧化碳很多是为西方国家排放的,发达国家需要为此承担责任。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他们有一个办法,就是通过政府补贴,来鼓励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在生产当中来降低排放。

经济发展也好,降低排放也好,还有可持续的发展也好,我们认为应当达到一个很好的和谐。当然我们应当找到一种很好的范例,我们必须学会来把我们生产当中的投入降低到最低,同时我们要把生产产出达到最大化。如果我们只是考虑这样一个效率的话,我们首先要建立一些架构,实现投入和产出的平衡。

王俊南(新加坡国立大学环境研究院院长):

治理污染需要公私合作

污染往往是没有界限的,它是一个区域的污染,会很快影响到其他的区域,影响到其他周边国家。我们需要采取行动,不仅仅是政府的行动,私营企业、公民个人都可以在里面发挥作用。城市之间也可以做一些相互的技术转移,国际性的合作也很重要。

我要给大家讲一下来自IPCC的报告,也就是联合国国家间气候变化委员会,如果我们看看海平面上升的情况,亚洲到底哪个地区是影响最严重的?当然是南太平洋,南太平洋上面有很多小岛,新加坡也是位于这个位置。新加坡是一个小小的岛国,所以海平面的上升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

在东南亚有一个热带雨林,我们把这里叫做泥炭地,它是过去12000年当中形成的,东南亚地区的泥炭地和世界其他地方的泥炭地有很大的差别。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泥炭地有一些特别的地形,它是当中凹下去的,在凹下去这一块的泥炭地里会储存很多的二氧化碳,储存在里面的二氧化碳会通过泥炭地排放出来,会破坏当地的一些自然生态,包括水、空气等等。这里的泥炭地和其他地方相比有非常独特的特点。在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南部、马来西亚都有泥炭地,差不多占了湿地的70%。如果我们看看东南亚,整个泥炭地的面积相当于整个新加坡的土地面积的700倍,面积非常大。

因为人们的活动越来越多,所以对土地的使用也越来越大。在东南亚地区有很多国家需要获取一大片处女地,数千英亩土地上的东西会被烧掉,看到大面积的自然植物被烧掉,这是非常常见的。当他们燃烧树木的时候烟会上升到空气之中,一直飘到中国的广东省。泥炭地有时候会低于地表,燃烧之后会形成一定的烟,在烧泥炭地的时候,因为它位于地下很深的地方,刚刚在烧的时候不一定看到很多烟,但等人们看到烟已经出来的时候,事实上里面已经烧得非常厉害,可能会对PM2.5造成很大的影响。人类的经济活动对整个生态环境造成了影响。东南亚地区的PM2.5近年增加很多。我们希望去做更多碳交易方面的工作。

东南亚有很多人是生活在贫困线下的,生态环境也给我们造成了很多挑战,比如严重缺水,公共医疗保健的挑战,缺少食物、气候变化等。

污染往往是没有界限的,它是一个区域的污染,很快影响到其他的区域,影响到其他周边国家。我们需要采取行动,不仅仅是政府的行动,私营企业、公民个人都可以在里面扮演一些好的角色。城市之间也可以做一些相互的技术转移,这些国际性的合作都是很重要的。

还有一点很重要,这也是IPCC气候改变报告在3月1日讲的内容。先要从很简单的事情做起,在很多热带地区会种红树林,为什么这么做呢?因为红树林会预防一些侵蚀,它不一定马上让海平面降低,但起码它是第一步,可以让土地不再进一步受到侵蚀。发展中国家需要很多帮助和支持,也需要更多技术,也需要给他们分享更多方面的信息。

胡均立(台湾“国立交通大学”经济与管理研究所所长):

两岸应加强石油政策合作

大陆对国有石油公司的补贴远高于台湾中油,大陆也不会让石油公司负担差价的亏损。但是如果算人均营业额,台湾中油远超过中石化和中石油,这也反映出如果台湾能源税制公平的话,其实台湾中油是蛮有竞争力的。

我多介绍一点台湾地区情况,毕竟各位对台湾地区的现况比较少接触。因为生产线的外移,台湾地区最近的能源消费出现负增长的情况。台湾能源结构的基本情况是,50%左右是石油,30%左右是煤炭,另外有有10%左右是天然气。核能在台湾内部有很大的争议,现在已经降到大概7%、8%。

我是台湾石油基金的委员。我们有一个政治工具是石油基金,我们从进口原油里面抽取金额用于补贴新能源创新计划。它的用途第一是用来做储油的费用,第二是探勘开发。另外补助替代能源和新技术的开发资金都是石油基金来出。

台湾境内销售石油产品最多的是台湾石油。其中,台湾中油的汽油销量占全台销量的77.6%,航空燃油是63.9%。台湾中油2012年进口原油总量达16841万桶。台湾中油是一个公营事业,所以它必须要稳定台湾境内原油和成品油的供给。

因为中国台湾号称是一个民主社会,在民意高涨的压力下,政府常常有冻结油价上涨的做法,特别是在选举年。这一结果是台湾中油卖得越多亏得越多,2012年税前的亏损已经达到337亿元新台币。台湾中油盈利一向也低于民营的台塑石化,台塑石化基本上都是有盈余。台湾中油基本上历年都是亏损,中油自己的说法是如果不要承担这些负担,它会有盈余。

台塑石化在2010年之前外销曾经高达70%,所以有人批评说台湾中油没有照顾到岛内的石油需求。2010年,台湾中油开始减少外销,不过目前外销比例还是达到四成以上。中国台湾油价大概是韩国、日本的60%。

台湾中油的资产报酬率或者股东权益报酬率都低于大陆的主要石油公司,主要原因是台湾中油偏重零售汽油等,所以它的获利能力并不很高,另外政府常常冻结油价上涨。相比较而言,大陆对国有石油公司的补贴远高于台湾中油,大陆不会让石油公司负担差价的亏损。但是如果算人均营业额,台湾中油是远超过中石化和中石油,这也反映出如果台湾能源税制更加公平的话,台湾中油是蛮有竞争力的。

台湾石油99%仰赖进口,大陆原油外依存度也已经达到57.5%。2013年第四季度,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石油进口国了,现在每天进口260万桶。另外两岸依赖的能源通道的风险一直在上升。两岸需要重视石油安全。

我想呼吁一下两岸在石油项目上加强合作。过去两岸有很多探勘合作协议,大陆也把一些探勘后的权益转让给台湾中油,这是值得肯定的。很多人也提到页岩油、页岩气,虽然大陆有很丰富的矿产,但是提炼效率还是美国最高,两岸在材料科学、化工可以互相支援。两岸将来的合作除了探勘以外,可以考虑朝向技术合作。

俞肇熊(香港珠海学院商学院院长):

制定污染税应综合考虑

制定出最适当的污染税是有条件的。我觉得做任何一个政策研究,包括环保政策、气候政策,你一定要把相关的其他部门的政策放进去一起看,以达到一般均衡。

污染税最大的效果是控制污染,但是它另外还有一个相应的效果是增加政府税收。税收之间可能有取代性,如果政府有一个预算,它有一定的支出需求的话,某一方面的税收减少了,比如关税税收减少(因为WTO的规定),你就要动脑筋开发其他的税收,比如中国以后可能要考虑房地产税,这也是一个税收的来源。

制定出最适当的污染税是有条件的。我觉得做任何一个政策研究,包括环保政策、气候政策,你一定要把相关的其他部门的政策放进去一起看,以达到一般均衡。不然你单单做局部的政策,所谓的最优是有偏差的,跟真正的最优是有落差的。所以你一定要把有关部门的生产或经济的活动以及它怎么影响环保能源,这些都要放进去。

在一个很简单的模型里面,像中国欢迎国外投资进来,市场去制造商品,制造商品的同时也制造了污染。那怎么做呢?边际污染的损害对我们消费者来讲是有办法内部化的,就是用商品税。■

(作者系《东方早报·上海经济评论》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