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发布时间:2015-07-10 来源:复旦发展研究院+收藏本文
昨天,在国家卫计委流动人口司、复旦大学主办的“第二届新型城镇化与流动人口社会融合论坛”上,国家卫计委副主任王培安公布:预计203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70%,约有2.3亿人从农村转移至城镇;城镇流动人口将达8000万人,流动迁移人口总量将由2014年的2.54亿人上升至3.1亿人。面对快速城镇化和大量流动人口,城市如何应对?
流动人口应逐渐“市民化”
我国虽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但未来流动人口增速将放缓。王培安说,未来十几年,预计流动人口年均增长量将由现阶段的800万人降至600万人左右。
人口流动、家庭结构变化,为社会治理提出很大挑战,人口流入地的公共服务、社会保障需求不断增长。人口流动还将出现大量留守妇女儿童与老人,面临家庭不稳定、亲情缺失、子女监护和老年照料缺位等问题。因此,王培安认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流动人口社会融合至关重要,应让流动人口在城镇获得均等生存和发展机会,公平享受公共资源和社会福利。
流动人口应逐渐实现“市民化”。市社科院研究员、市政府参事左学金认为,目前,北上广等特大城市增长的常住人口中,非户籍人口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向流动人口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务,不妨按权利与义务对等原则、分时段来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等服务及早提供;低保福利等则可设置较长时间门槛。复旦大学人口与发展政策研究中心彭希哲教授则认为,更具操作性的是以居住证替代户籍,在特大城市实行积分权益制,为流动人口提供权利与福利。专家同时强调,保护流动人口基本权利时,不能以牺牲城镇人口基本权利和福利为代价,方可使两个群体协调发展。
应正面看待人口流动现象
英国牛津大学凯洛格学院院士、领导力项目主任艾伦·胡德森介绍说,快速城镇化模型在19世纪的西欧、20世纪初的美国都曾发生。城镇化原因有两种,中国与西欧、美国类似,源于经济的活力。欧美城镇化过程中,基本公共服务发展呈线性,即先有人口涌入,再有社会保障。中国试图在人口涌入同时覆盖服务,这种努力很积极,但也会很艰难。
胡德森提出,农村移出的人口对农业经济社会将有持续贡献。大量劳动力离开土地,会刺激人们更多地使用农业机械,改善劳动力密集型的结构方式; 农村人口流入更多资金,刺激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专家们认为,社会发展带来人口流动现象,应从正面来看待、发挥其最大效益。如果片面地、人为地“一刀”拦下,或筑起一层墙来阻碍人口流动,既达不到“叫停”流动目的,更与社会发展轨迹背道而驰。
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b/html/2015-07/10/content_1112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