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伟:未来30年,“一带一路”真的会改变世界(下)

作者:黄仁伟 发布时间:2020-10-20 来源:复旦发展研究院+收藏本文

自贸区是中国开放新阶段

9月21日,国务院印发北京、湖南、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及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展区域方案的通知,我国的自贸区数量增至21个。9月24日,新设的北京、湖南、安徽三个自贸区以及浙江自贸区扩展区域正式揭牌成立。

中国一带一路网:在当下,国家为什么积极加强自贸区的建设?

黄仁伟:首先,自贸区是中国开放的一个新阶段,一个新台阶。从上海自贸区开始,现在全国越来越多的省开辟自贸区。中国要达到高标准的市场体系,必须走自贸区这个方向,就是负面清单大大的缩短,政府批准的越来越少,就让市场自己做。

政府是事后管理,自贸区先做,违规了政府再进行管理,不违规就一直做下去,所以负面清单变短。自贸区的一个特征就是政府变小,市场变大,要在全国做这些事,希望在若干个省市先推广,先执行,叫先行先试。

中国一带一路网:前不久,中国在海南还建立了自贸港,这与自贸区有什么不同?

黄仁伟:海南自贸港比自贸区又上了更高的台阶。它实行零关税,实行所有领域开放,各种商品进入海南,都不交关税。这样中国人去买进口商品,到海南就很便宜。所以现在听说去海南一票难求。

但是实际上自由港远不是商品免税这么一个问题。它是把自贸区所有的限制全部取消,变成没限制,但是它同时也要管理。

▲ 9月27日,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挂牌仪式举行。(来源:新京报)

“一带一路”人才有巨大缺口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人才成为生产力的重要因素。深耕“一带一路”,专业领域的教育与人才是重中之重。

中国一带一路网:“一带一路”人才培养上有什么要求,如何进行培养?

黄仁伟:“一带一路”的人才需求是我们过去所有的经济活动和政治活动都不可比的。“一带一路”涉及到的地区,除了美国,世界上所有的地区涉及多少语言、语种?多少当地的宗教知识、当地的法律制度?目前,这方面的专家都没有。

实际上更重要的,是培养当地的人才,要让当地的人了解中国,和我们合作搞“一带一路”,全是中国人是不行的。需要当地化、本地化,所以中国出去的人才要培养,当地的人才也需要培养,两方的培养;中国的人才又分国家的大项目和民营企业的小项目,又是不同的人才。大项目签合同、法律文件这些非常复杂;小项目就是人和人打交道,这是不同的人才。

现在趁着疫情阶段,人员暂时出不去,我们抓紧培养,储备“一带一路”的人才。等到“一带一路”真的打开局面的时候,至少有一部分急需的人才可以跟上。

开局的八年、十年最艰难

采访的最后,这位在一带一路领域有过诸多探索与试验的专家,表达了对于“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刻感受,言语间我们能够感受到他对于“一带一路”建设的强烈信念与憧憬。作为百年大计,“一带一路”建设持续不断发展,未来将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一带一路网:您研究“一带一路”这么多年来,最深的感触是什么?

黄仁伟:中国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我们到2050年的目标。这个目标有很多指标,比如说中国的经济总量、人均GDP、人均的财富金融资本总量、出口贸易总量等,还有军事力量、国家统一,这些都是伟大复兴的组成指标。但是我们很少考虑“一带一路”,当中国成为世界强国的时候,“一带一路”会变成什么样。

现在“一带一路”真正开展只有5年左右,5年左右“一带一路”建设已经起了这么大作用。如果30年,“一带一路”真的会改变世界。

“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抽象理念,“一带一路”做成了,证明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可以做的。“一带一路”做不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一句空话。怎么把“一带一路”做成,怎么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要以“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

所以,“一带一路”挑着一副担子,有两个筐,一个是百年未有大变局,一个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一种简单的比喻,就是说它任重道远,目标伟大、行程艰巨。但是,这个事情只要符合人类需要,符合社会发展的目标规律,就有生命力;当然,不能急功近利,30年的事我们3年内要完成;也不能不顾对方实际需求,就要对方接受,那也不行。

中国一带一路网: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一带一路”建设?

黄仁伟:一方面我们看到,它是一个宏伟的目标,我们要实现。另一方面,我们要看到,“一带一路”建设要一步一步走,特别是在开局的八年、十年,是最艰难的。

中国的学者如果自己小看了“一带一路”,说明我们的眼光比较短。外国人如果小看“一带一路”,他将来可能要后悔。我跟美国人2014年、2015年讲“一带一路”,他们不屑一顾,说你们搞不成,现在他们又紧张得要死。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自己要有定力,这个定力就是我们坚信自己做得对。 

(黄仁伟,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