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发布时间:2014-11-26 来源:复旦发展研究院+收藏本文
中国网民到底最关心什么?复旦发展研究院传播与国家治理中心将近年来社会关注较多的社会议题归纳为反腐、房价、收入分配、环保、户籍、医疗、食品安全、就业、教育、养老、民族、宗教等12项,通过对新浪微博平台上1800名网络用户近两年发表的所有博文进行内容分析形成“中国十二大社会议题综合报告”。该报告亦是“中国网络社会心态报告(2014)”的子报告。
【12大议题关注排名,教育反腐居首位】
《报告》将近年来关注比较多的社会议题归纳为反腐、房价、收入分配、环保、户籍、医疗、食品安全、就业、教育、养老、民族、宗教等12项。对1800位网络样本用户的统计分析表明,12大议题的提及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教育议题23.8%、反腐议题22.9%、环保议题18.1%、房价议题17.6%、医疗议题17.5%、宗教议题14.6%、食品安全议题14.1%、民族议题13.9%、收入分配议题13.9%、养老议题11.3%、就业议题9.9%、户籍议题8.9%。
12大议题提及率
持续关注度指网络用户是否持续关注某议题。对12大议题的关注度由高到低依次为教育议题22.5%、反腐议题22.2%、房价议题17.0%、环保议题16.5%、医疗议题16.1%、民族议题13.3%、食品安全12.6%、收入分配议题12.3%、养老议题10.0%、就业议题8.0%、户籍议题7.4%、宗教议题6.5%。除宗教议题呈现高提及率、低关注度的特征外,其余议题的提及率与关注度基本一致。
12大议题持续关注度
【反腐】
数据显示,体制归属、教育水平、地域等客观变量对是否关注反腐无显著影响,这表明反腐议题在不同体制归属、不同教育水平、不同地域的人群中分布较为均匀,具有普遍性。在社会底层群体、知识技术人员、商界精英、体制内人员四大群体中,社会底层群体与体制内人员对反腐议题的关注持续性最强。
社会底层群体中25.6%关注了反腐议题,其中频繁关注者占该群体的11.9%,在四大群体中名列首位。社会底层群体与体制内人员的频繁关注比例是知识技术人员频繁关注者比例的近1.5倍,是商界精英频繁关注者比例的5倍左右。
各社会群体对反腐议题的频繁关注比例
有394位网络用户在关注反腐议题时表达了自身对如何遏制腐败的看法,其中68.8%的用户认为制度保障可以有效遏制反腐,该比例明显超过对持续打击贪官的认可(28.9%)。部分微博用户明确表示“腐败随权力而生”,必须要“有效约束”,在法律的框架下合理运用权力,从源头上遏制腐败。
网络用户对如何有效遏制反腐的认知
【房价】
东部、男性、商界精英用户讨论积极
数据显示,在房价议题的讨论中,东部用户、男性用户、商界精英群体用户表现积极。东部用户中,20.9%提及房价议题,高于中部13.4%与西部10.9%的数据。男性提及率高于女性,男性用户中19.9%提及房价议题,女性提及率仅为10.4%,相差近两倍。在各群体中,商界精英最积极,25.6%的商界精英提及房价议题。
研究生以上学历用户与60、70后关注最频繁
对房价的频繁关注还呈现较明显的高学历。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用户中,20.9%频繁关注房价议题,与之相比,本科生、大专(含高职)、高中学历用户中的频繁关注者比例仅为10.6%、8.7%、5.9%。此外,60后与70后对房价议题的关注持续性也在各年龄段中十分突出。数据显示,60后与70后中分别有21.4%、23.5%是房价议题的持续关注者,其他年龄阶段用户的频繁关注者比例分别为:80后6.9%,50后及以前14.8%,90后样本用户中房价议题的持续关注者极少。
各年龄层用户对房价议题的频繁关注比例
房价涨幅跌幅、国家楼市政策与买房经济压力成为主要关注内容
数据显示,房价涨幅跌幅、国家楼市政策以及买房的经济压力是网络用户在房价议题中关注最多的三大内容。在关注房价议题的网络用户中,分别有52.6%关心房价涨跌幅 ;46.7%关注国家楼市调控政策;35.9%关注买房的经济压力。此外,另有一些用户选择性地关注房地产投资、房产税等其他问题。
网络用户认为房价问题带来负面影响
数据显示,房价议题关注者中35.0%的用户认为买房的经济压力使其自身的幸福感被严重剥夺,同时有13.1%用户明确表示家庭负担明显加重。在宏观层面上,19.9%认为房价现状影响中国经济的正常发展,11.1%的关注者认为目前中国人的消费结构被严重扭曲,另有10.8%的用户认为房价居高不下会加剧社会的贫富分化。
【环保】
东部用户、商界精英提及率高,西部用户、60后关注最频繁
各地区用户中,东部地区用户的环保议题提及率最高。数据显示,东部地区有效样本中,20.5%提及环保议题,相比之下中部用户与西部用户的提及率分别为13.8%、15.7%,相差4-6个百分点。在各群体用户中,商界精英24.4%的提及率最高。在关注程度上,各地区用户呈现与提及率不同的特征。数据显示,西部用户对环保议题的频繁关注比例高于东部用户,前者14.3%,后者11.4%,中部7.6%。在各年龄层用户中,60后的频繁关注者比例最高,占比20.5%,其次是70后14.5%,90后9.4%的频繁关注比例排在第三位,80后与50后及以前群体比例接近,分别为6.2%与6.1%。
各地域用户对环保议题的提及率
雾霾问题仍然最受关注
在各类环保问题中,雾霾问题的关注度最高。数据显示,在环保议题关注者中,71.4%关注雾霾问题,比例十分突出。此外,分别有24.9%、21.2%、17.8%的用户关注环保意识问题、水污染及有毒化学品污染。
【教育】
高学历、年长者、男性用户提及率高,社会底层群体与70后频繁关注
教育议题在12大议题中提及率最高,主要以高学历、年长者及男性用户为主。数据显示,在各学历阶层中,本科学历与研究生及以上用户以25.6%、25.7%的提及率位列第一、第二,大专(含高职生)提及率为12.5%,相差13个百分点,高中及以下学历提及率为22.9%。在各年龄阶层中,50后40.3%的提及率位列第一,70后与60后比例接近,分别为32.0%与31.5%,相比之下80、90后的提及率为20.7%、19.8%,相差10多个百分点。此外,男性用户提及率也高于女性,前者26.1%,后者16.3%,相差10个百分点左右。
在关注持续性上,社会底层群体的持续关注度最强,有9.8%的社会底层群体用户持续关注教育议题,高于党政军体制内人员6.2%、商界精英4.2%、知识技术人员3.3%的数据。此外,各年龄用户中,70后对教育议题的关注持续性最强,30.9%的70后频繁关注教育议题,50、60后比例接近,分别为22.2%与21.4%,80、90后持续关注度较低,仅为10.7%与12.8%。
各社会群体对教育议题的频繁关注比例
高等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关注最多,师生关系成新焦点
教育议题关注者中36.3%关注高等教育内容,34.8%关注考试招生制度,27.2%关注中小学教育问题。此外,关于教育公平、边远地区教育问题也多有提及,分别有15.3%、7.7%的关注比例。另外,师生关系也成为网友新晋关注的内容,获得5.7%的用户关注。
【养老】
50后及以前提及率最高、关注最频繁
数据显示,50后及以前用户对养老议题的提及率最高,关注也最频繁。在各年龄层用户中,50后用户中有26.8%提及养老议题,超过70后15.2%、60后13.7%、80后9.9%及90后2.4%的数据。此外,50后及以前关注者中17.6%频繁关注养老议题,而其他年龄层用户的频繁关注比例分别为60后4.8%、70后6.4%、80后0.4%、90后3.2%。
网友集中关注养老保险缺口问题,退休政策、以房养老等也颇多关注
在养老议题关注者对养老保险缺口问题关注最多。数据显示,64.4%的关注者关注该现象,位列关注内容第一;排在第二、第三位的分别是退休政策与以房养老问题,占比25.0%与23.3%。此外,分别有12.8%与7.8%的用户关注老年服务问题及空巢老人。
32.8%的关注者认为,现在出现的养老保险缺口等情况会造成一定的社会恐慌,同时分别有27.2%与22.8%的用户认为社会负担加重、家庭压力增大。
【收入分配】
数据显示,分配议题关注者中,收入分配公正性最受关注。58.4%的关注者提及公正性问题,此外分别有33.5%、24.4%的用户分别关注收入政策与福利政策的匹配性与收入分配改革。
东部用户提及率高,男性、50-70后持续关注性强
数据显示,各地区用户中,东部用户提及收入分配的比例为14.6%,高于中部用户11.6%、西部9.0%。
在议题关注上,男性用户的持续关注性明显高于女性。数据显示,11.8%的男性频繁关注收入分配议题,女性持续关注者比例为3.7%,仅是前者的三分之一。
此外,在各年龄层用户中,50-70后用户比80、90用户更频繁关注收入分配议题。数据显示,50、60、70后频繁关注收入分配议题的比例为22.7%、19.0%、18.6%,80后频繁关注收入分配议题的比例为6.6%,而90后样本用户中基本无人持续关注收入分配议题。
收入分配不公影响幸福感
为什么会出现收入分配不公?43.9%的关注者认为由收入分配政策不合理造成,41.2%的关注者认为是由于特定集团或特定行业的利益垄断造成。
网络用户认为,收入分配不公所造成的直接社会影响在于民众幸福感降低。数据显示,收入分配议题关注者中35.7%表示其自身的幸福感因此降低,另有32.6%的网民认为收入分配不公将会造成社会贫富加大。
【男性多关注、女性更满意】
性别差异是影响社会议题现状满意度的另一指标,男性用户对各类社会议题的关注度高于女性,但女性用户对议题现状的满意度高于男性用户。数据显示,认为收入分配、环保、养老议题是各议题中最满意的女性比例是男性比例的4-8倍(女性用户数据为11.1%、8.3%、13.9%,男性用户数据为2.2%、1.1%、3.9%)。
本文由复旦发展研究院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供稿,相关报道可参见《新华每日电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