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观察|为什么一些铁锈城市能成功上岸?

作者:沪港所 发布时间:2023-12-18 来源:沪港发展联合研究所+收藏本文


「选题人」

上一周NBER Working Paper中有一篇论文讨论了去工业化(Deindustrialization)对就业的影响。有两个重要发现,首先,一些传统依赖工业化的城市成功“上岸”(就业水平恢复);其次,不同国家之间的差异很大,德国的去工业化城市的恢复最为突出,美国传统制造业中心的恢复则不尽人意。作者们发现本地的人力资本是去工业化成功的关键因素。


图片


论文对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日本和美国的 1,993 个城市进行了调查,以了解去工业化对就业的影响。


图片


在所有六个国家中,作者发现,在本国制造业达到顶峰的那一年,一个城市的制造业就业比例与随后的总就业人数变化之间存在很强的负相关关系。这反映了一个事实,即最初制造业更为重要的城市经历了更大的负面劳动力需求冲击。


图片


但在相当多的情况下,尽管失去了制造业工作岗位,但总就业率完全恢复,甚至超过了最初的水平。总体而言,34%的前制造业中心城市--定义为最初制造业就业比例位于前三分之一的城市--的就业增长速度超过了本国的平均水平,这表明有数量惊人的城市能够适应去工业化带来的负面冲击。


图片


美国所占的比例最低,这表明美国 铁锈地带 社区的情况比其他国家的同类社区要差。


图片


然后,作者试图理解为什么一些前制造业中心复苏了,而另一些却没有。我们发现,去工业化对当地就业产生了不同的影响,这取决于劳动力中受过大学教育的工人的初始比例。在制造业高峰期之前的二十年里,大学教育比例高的城市与大学教育比例低的城市的就业增长率相似,但在制造业高峰期之后的几十年里,就业趋势出现了分化:大学教育比例高的城市的就业增长速度明显更快。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分化在加速扩大。


图片


通过使用基于到历史高校的驾车距离的工具变量,作者估计当地高校比例每增加一个标准差,每十年的就业增长率就会提高 9.1 个百分点。这种效应的部分原因在于人力资本密集型服务业的快速增长,这足以抵消制造业工作岗位的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