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书信中国”

作者: 发布时间:2015-03-17 来源:复旦发展研究院+收藏本文

 

最近几个月来,随着复旦发展研究院当代中国社会生活资料中心的资料发掘、整理与研究等工作逐步展开,《书信里的中国人》等课程也吸引到不少新鲜的研究力量,中心的书信整理和研究工作开始受到媒体的关注:

一、《文汇报》2015年2月13日《文汇教育》,刊发记者张鹏的长篇报道:《跟着张乐天上门特殊课:书信里的中国人》

复旦大学本科生一年级书院研讨课中,有一门名叫《书信里的中国人》的课程特别受欢迎。这门课没有固定教材,也不是传统的讲课方式,每次上课,教授张乐天会抱来一些50多年前的书信,让大家围坐成一圈读信。

“以前热恋中的男女没有房子也不能结婚吗?”“特殊时期他们也会热烈相爱、写情诗吗?”90后们想像的60后,与书信中的真实有不少差距。

收集、研究这些生活资料,以此为材料给学生上课,不仅可以让年轻人更好地了解真实的中国。更重要的是,当下中国社会秩序和政策的研究,都离不开这些书信中的时代和时代背景下中国百姓的生活实践。……

全文浏览网址:

http://wenhui.news365.com.cn/html/2015-02/13/content_36.ht

二、《新闻晨报》2014年11月23日刊登记者韩小妮的研究型报道《家信里的海派男人》,并整理出版中心馆藏书信《你来信说我寄回来的钱不多,我看了心里很难过——在日留学打工者给妻子的10封家信》

(导语)这是复旦大学当代中国社会生活资料中心从民间收集到的10封信件。上世纪90年代初,远在日本打工的上海青年吴振华收到妻子的来信,从话语中琢磨出妻子嫌他寄回来的钱少,大病初愈的小吴按耐不住,一改往常的报喜不报忧,一股脑地把自己打工的艰辛吐露出来了。

“我们文化中有许多重要的东西不仅通过精英文化的文本流传,更多的是通过人们的日常生活流传。”在复旦大学当代中国社会生活资料中心主任张乐天教授看来,吴振华的这些家信不仅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在日本留学打工者的生活状态,从中我们还可以读出中国人在应对环境和时代挑战时的选择和行为。不仅如此,上海青年吴振华的字里行间也流露出不少海派男人的特点。……

全文浏览网址:

http://newspaper.jfdaily.com/xwcb/html/2014-11/23/content_39873.htm

http://newspaper.jfdaily.com/xwcb/html/2014-11/23/content_39874.htm

三、《新闻晨报》2014年10月19日《星期日周刊》,刊发记者李欣欣对中心主任张乐天的两篇专访:《访社会学家张乐天:读懂这些发黄的书信、日记、账本,能够让我们理解父辈,理解自己》、《我想把老百姓的热情和苦难留下来,告诉现在这个时代》

究竟是什么吸引着张乐天近30年孜孜不倦地收集“民间生活史料”?

最初开始的地方是他的家乡,浙江海宁联民村。当时的他已经在大学留校任教,为了调查当地村落的真实生活,他一次又一次返回到家乡去,持续不断地走访、调查,搜集了大量资料。其中有一套村干部的工作笔记,从1954年到1982超过120万字。

在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他完成了《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这本著作,为他在国内外学界赢得了声誉。不过当时的他并没有获得多少支持,“即使在今天看来,研究人民公社似乎仍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但发不了文章、评不上教授也要做这件事情”。……

全文浏览网址:

http://newspaper.jfdaily.com/xwcb/html/2014-10/19/content_26143.htm

http://newspaper.jfdaily.com/xwcb/html/2014-10/19/content_26144.htm

欢迎大家关注ChinaInLetters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书信里的中国人”课程的相关活动信息和观点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