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薇萍、王宙洁 发布时间:2019-06-05 来源:张江平台经济研究院+收藏本文
在近期于上海召开的两场重磅论坛——2019浦江创新论坛和“上海论坛2019”年会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成为各方热议的一个共同话题。由一市三省组成的长三角,拥有经济开发区、高新区、自贸区、新区等四类政策区。如何更好地串联起这些政策区和各个城市的功能,在各界也引发广泛讨论。有专家建议,长三角需要打造包括G60科创走廊在内的“四条走廊”,由此带来更大范围的创新空间。也有专家建议,第二个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可考虑在东部两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两个世界级港口之间建立,以为未来建设自由贸易港打下基础。
一体化发展新建言:“四大走廊”设想浮出水面
如何深入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在2019浦江创新论坛上,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张兆安给出了他的建议,共同打造四条走廊:G60科技创新走廊、G50绿色发展走廊、G42高端智能制造走廊、临海临港战略性新兴产业走廊。
此前,上海市松江区副区长、G60科创走廊联席会议办公室主任高奕奕已公开透露,G60科创走廊3.0版正式上升为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重要平台,其发展将纳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据悉,目前长三角已有不少城市,包括绍兴、衢州、常州等正在申请加入G60科创走廊。
上海复旦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敬东也认为,多中心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空间结构的最优选择,也是必然选择。他在出席“上海论坛2019”年会时表示,需要瞄准科技创新走廊。以前,交通性廊道把城市串联起来。近几年,三省一市在推科创走廊,并叠加创新功能的概念。
张兆安表示,截至目前,G60科创走廊的效果已很明显。而G50绿色发展走廊将从上海大虹桥开始,经过青浦、吴江、嘉善、湖州等地,一直延伸到皖南地区,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特色小镇,成为示范区。
“中国绿色金融发展迅速,目前绿色信贷规模已达到8万亿元,还有全球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发展绿色金融既是一体化的重要内容,也将服务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陈诗一对上证报记者说。
张兆安还表示,G42高端智能制造走廊位于沪宁高速一带,从上海桃浦工业区开始,往西经过嘉定,与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以及安徽的皖江经济带衔接起来,着力发展高端制造和智能制造。而临海临港战略性新兴产业走廊则是从温州开始,经过台州、舟山、宁波、上海,到南通、盐城、连云港,结合上海铁路建设,以及海洋强国战略,辐射南北,将建设成为一条重要的沿海发展走廊。
锚定协同发展创新点探索要素流动
至于如何建好“四大走廊”,专家建议,除了探索体制机制创新外,还应推动要素流动。
根据复旦发展研究院研究团队撰写的《市场与政府双向互动推动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报告,长三角深度一体化,基本思路是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配置作用,建构统一的市场标准、服务平台、数据资源和金融风险防范机制。根本保障是行政管理体制变革与创新。主要抓手是市场主导的产业自然集聚和分工,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融合,生态经济与工业经济的融合,特别是瞄准若干前沿领域,打造人工智能、微电子、健康科技等核心产业集群。
舟山群岛新区总规划师周建军在“上海论坛2019”年会上建议,第二个长三角一体化的示范区可以考虑在东部两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两个世界级港口建立海上统筹发展的示范区,或者航运合作示范区,以为未来建设自由贸易港打下基础。
上述报告还建议,长三角深度一体化示范区建设,要紧密围绕建设“世界级大都市圈”这个总目标,紧密遵循“先进制造业”这一宽路径,要做好“产学研用结合”这篇大文章。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张庭伟教授也在“上海论坛2019”年会上建议,都市圈必须是四轮驱动的经济结构,特别应该具有现代制造业,这样才能带来比较平衡的发展。
链 接 一
国家战略提速!
长三角将迎来最高光时刻
撰文:张银银
来源:杠杆游戏
日前,高级别会议审议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今年初,《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湾区各城收获颇丰,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指日可待。
在此之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在推进,北京相关部门搬去通州,并在河北设立新区。
我国三大世界级城市群布局接近尾声。
根据此前相关资料和披露,杠杆游戏今天就来谈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谁是最大赢家?以及对我国城市格局的影响和预判。
一
上海毫无疑问第一大赢家
在我国所有城市中,无论从区域交通、自然条件、经济金融基础、港口贸易能力,还是国际知名度,上海都是最值得赋予重任的。
正是因为有这个基础,上海才有资格获得最顶级的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创、交通定位。
去年底,一大堆利好就砸向上海。
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增设中国上海自贸区的新片区;上交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
自清末以来,上海似乎永远得到偏爱。一个地方的发展,无形之手的帮助,当然是重要的。但一个地方长期得到垂青,绝对不是想当然的,更不简单是个人的喜好。
此次《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审议之前,去年的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上就披露,上海市正连同江苏、浙江两省酝酿出台《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
方案初步拟定将覆盖上海+苏州、无锡、南通、嘉兴、宁波、舟山、湖州等“1+7”市,陆域面积4.9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6500万人。
2017版城市总规,上海立志要做卓越的全球城市。
就目前来说,能够完成这样晋级的主要是北京和上海,香港自然也是,广深同样会较早在全球找到属于自己的世界地位。
进博会也说得很清楚,更好发挥上海等地区,在对外开放中的重要作用。
而今,上海市正连同江苏、浙江两省酝酿出台《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众星捧月,一起做更大、更强,上海的长三角龙头地位永固。
上海有今天,当然有历史的偶然,但多个偶然加在一起,其实也是必然。
对于今天的必然,正常的主导者不会去逆这个趋势,而是顺应这个城市的基础,去赋予其职能定位。
上海的综合实力,让它获得了代表我国参与世界各项竞争的可能。委以重任,是国家的偏爱,也是必然。
强者更强、强者恒强,在经济上,或者在更多领域,可能都是这个道理。
一个国家走到今天这一步,需要对外的门户和超级贸易中心,这是非常正常的。这是我国经贸世界影响力锻造过程的必然。
出口有广交会,进口有进博会,这才是一个完整的大国贸易架构。
平台搭建完成后,双向融合,最终受益的都是我国,也是世界,自然也包括广州、上海,以及我国的各个地方——如果各地可以找到自己参与、深度融合介入的办法。
不否认,杠杆游戏也认为,进博会的落地;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增设中国上海自贸区的新片区;在上交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这些会让上海更强大。
其实,这和当下的强省会,何尝不是一个道理。无非是一个之于全省,一个放大到全国。之于一些省份,需要强省会。之于我国,也需要几个强大的世界城市。
二
杭州、南京受益明显
在此,杠杆游戏想提醒的是,从目前的披露看,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一部分,上海大都市圈可能是“1+7”的格局。也就是上海及周边的苏州、无锡、南通、嘉兴、宁波、舟山、湖州。
注意哦,不包括南京、杭州。
此前我就写过,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作为全国区域发展战略布局,自然包括南京、杭州。但上海大都市圈不包括他们,其实反倒是好事。
一个大都市圈,一定有明显的核心。上海大都市圈核心自然是上海,如果把杭州、南京囊括进来,无疑牺牲了杭州和南京的利益。
实际上,这两个城市,相对另外7个城市,和上海本身也有一定距离。大都市圈超过80或者最多100公里的半径,似乎也很少。
当然,杠杆游戏也发现宁波和上海的举例,并不比杭州近。但这其实也反映出杭州和宁波的不同城市定位。
我以前在浙江工作过。在浙江省内,本身有杭州、宁波、温州、金华-义乌四大都市区规划。
江苏省也有类似自己的规划。上海大都市圈没有将杭州、南京及周边强行拉进来,尊重了这两个城市各自大都市区、都市圈的培育和独立性。
这为杭州、南京的更好发展,奠定了发挥空间。
目前,杭州、南京都在积极学习内陆省份,做强省会首位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不包括他们的上海都市圈的规划和培育,也为他们的独立发展、做大、做强提供了基础。
三
合肥、苏州、宁波等也能获益
不久前,一则短消息激起千层浪。
坊间传言,江苏极有可能获批自贸区。杠杆游戏发现,南京对此倒没说什么,苏州工业园则回应媒体称,目前未得到消息。
同时,也有消息说,浙江自贸区将扩容。
南京、苏州、连云港是否迎来利好,江苏是否即将获得利好?
目前,我国有12个自贸区。最早的一个,是6年前2013年设立的上海自贸区。
接着2年后,2015年广东、天津、福建3省市斩获自贸区。又过了2年后,辽宁、浙江、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7省市获批自贸区。
到了2018年,海南全岛被支持建设自贸区。
至此我们可以发现,东部沿海省份,只有山东、江苏没有自贸区。作为沿海经济强省,我国区域发展最为均衡的省份之一,江苏没有自贸区一直是很难理解的。
那么,长三角区域内新的自贸区花落谁家?几乎没有悬念,江苏或者安徽。
相对而言,如果非要二选一,杠杆游戏认为内陆安徽可能性不如江苏大。江苏进出口位居我国前列,工商业更发达,需求也更大。
从其他省的自贸区批复范围看,除了浙江只给了舟山没给杭州,其他省会都有份。以此而言,如果江苏自贸区获批,南京几乎铁定有戏。
同时,近年来,苏州经济总量被天津、重庆超过。后面的武汉、成都等强省会,以及省内的南京攻势也猛。苏州压力大。
所以政策面上,苏州亟需利好。另外,苏州是工业强市,不仅比包括南京在内的江苏所有城市强。放到全国,也是唯一可以和上海、深圳匹敌的。
自贸区对于南京来说重要,对于工业强市、进出口大市苏州来说也是。
对此,苏州工业园区第一时间回应了第一财经记者。说得很低调,这是国家层面的事情,目前并没有得到这方面的消息。
6年前,江苏提交的自贸区申请方案,就包括苏州。如果此次获批,几乎也是板上钉钉包括苏州。
既然别人都得到政策,苏州近年没有大政策,也是不公平的。
另外,杠杆游戏此前写过文章,苏州被纳入上海都市圈范畴。加上此次,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加持,那么给苏州自贸区,也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抓手。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宁波,浙江自贸区有扩容的可能。毕竟,目前的浙江自贸区全部位于舟山。
杭州、宁波也非常希望进入扩容范围。
合肥作为长三角的副中心城市之一,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中,也注定可以收获干货。
四
广州、深圳并不利空,大国一定群星闪耀
此前,一些声音说进博会的落地,让广州很失落。甚至说,上海取代了广州的国家贸易门户城市地位。
对于这个看法,杠杆游戏是这么认为的:上海获得了更多的资源和定位,肯定是事实。
上海成为一个综合实力更强,战略和经贸、金融价值更高的城市,也是注定的。
实际上,这也是我国乐见和必须的。一个国家要在全球举足轻重,靠的当然是综合实力。而具体来说,就得在世界有一个个极强的单项冠军城市或城市群、经济体,以及其他。
比如科创、互联网我们有深圳、北京;
世界级港口、贸易城市,我们有多个;
顶级金融中心,我们有香港,还有上海、北京预备役;
全球领先的制造和智造业我们有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
军事我们正在努力,航母群也在扩大;
新的世界贸易通道,一带一路战略,连通欧洲大陆-亚洲腹地-我国和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欧美的陆海贸易新通道,正在推进……
就如同美国,有纽约、洛杉矶、旧金山、西雅图等世界级的城市或湾区,还有孕育出伯克希尔哈撒韦等多家巨头的小城奥马哈,培育了谷歌、苹果公司的圣何塞等小城……
是的,美国,一个人口只有我们四分之一的国家,都有如此多世界顶级(单项或多项)竞争力的城市。难道我们有了上海,就容不下广州?
必须承认,美国是世界上今天唯一的超级帝国,所以他自然有这么多强的地方和领域。而我们的目标,自然就是要不停进击,成为和美国一样强盛的国家。
所以,未来的中国一定是群星闪耀,和美国一样。
恰恰不能忽视的是,我国和全世界大部分国家不同,有特殊国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人口大国;上海、广州背靠的长三角、珠三角在我国的超级分量,在世界经贸格局中也有极大的分量。
而且,广交会和进博会,其实各有侧重。我国的经济和历史阶段,和过去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这就注定了,上海被国家赋予新功能、受益,会让上海更强。
但广州的荣耀,也可以延续。广州的优势和国家战略定位、需求,依旧没有变化。
还有观点说,因为科创板,会让深圳在金融中心争夺中处于劣势。对此,杠杆游戏觉得,明白的人都知道,深圳和上海在国家战略版图上的位置。一个科创板只是历史中的一个小故事。
深圳的功能和价值本来就和上海各有不同。清末以来,上海得到的偏爱,那是历史的必然和延续;深圳的春天,自改革开放以来,也是无比灿烂的,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需要。
总的来说,我们是一个大国,群星闪耀这是肯定的。上海、北京、港深广,可能是最亮的星。
五
成渝城市群:中国经济第四极离定调不远
在国家战略定位中有位置的城市,一定是有前途的,也是值得投资的。
因为我们是大国,所以一定可以群星闪耀。每一颗星有层次和功能区别。对于每个地方或城市来说,能够成为国家(空间)战略的重要一环,努力融入并实现国家战略,也就实现了城市价值。
京津冀、大湾区的布局已经完成,《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也进行了审议。
我国三大世界级城市群高质量布局,接近尾声,这也正是我国经济第四极呼之欲出的信号。
近现代以来,每一次需要的时候,西部都是大后方。
同样,今天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中西部很多城市,其实都有了新的使命。
改革开放进行到今天这一步,我们从向东的开放,逐步变成东西南北多方向的开放和贸易拓展。
这是历史的大机遇。
如果说,改革开放前40年,实现了东部沿海的繁荣富强;新一轮的全方位开放,则应该实现中西部和东部的协同发展。
所以,杠杆游戏认为,中国城市群四足鼎立格局,呼之欲出。最新,也是最后获得利好的成渝城市群,将补足我国区域发展的第四极。
在《成渝重大利好!中国经济第四极呼之欲出》(4月8日)一文中,我分析过《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已经显露端倪。
《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在第三部分,优化城镇化布局形态中说:
“深入推进城市群发展。有序实施城市群发展规划。加快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扎实开展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情况跟踪评估,研究提出支持成渝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举措,培育形成新的重要增长极。”
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一笔带过,接着单独着墨最多的是成渝城市群。
我国三大城市群顶级规划、国家战略都有了,发展层次也已经较高,不必说太多。而到底谁是我国经济第四极,向来有很多争议。
从很多指标上说,成渝城市群并不占优。但是从人口、发展潜力、空间区位,以及城市地位上说,重庆、成都的综合地位,是内陆其他城市群无法比拟的。
2011版重庆总规,明确重庆是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这个城市定位,仅次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比其他城市都高。
同时,北京、上海、广州、重庆都是国务院批复的城市总规明确的“国中”地位,其他则都只是发改委等支持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或以此为目标。
按照一把手近年对重庆的定位,更是明确,重庆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内陆开放高地,山清水秀美丽之地。
能够在“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大开发三大国家战略中,地位非一般的内陆城市,只有重庆。
链 接 二
为什么中国最终只会
剩下1个都市圈?
作者:肖东敏
来源:肖东敏
城市化的结局是什么呢?
日本已经给出了答案,那就是都市圈。它们的东京都市圈的人口已经是超过3700万了,而整个日本的总人口呢,也不过才1.27亿而已。也就是相当于将近30%的全国总人口的地步了。
不过更为恐怖的是韩国,直接是全国50%以上的人口都在首尔都市圈。本来国家也就是5100多万人口,直接2600多万在首尔的都市圈了。
很多人可能会在想,这是为什么?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愿意去放弃掉家中有天有地的大房子,而去到一个可能连片瓦都买不起的所谓都市圈呢?对于他们来说,真的是想不通。
我今天只想重点从一个角度来讲这个问题,那就是资源。
Part 1
对于整个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这句话,我相信大家都是认同的。因为我们从小到大接受的都是这样的教育,所以书本上才会告诉我们,要节约用水,节约用电嘛。
而如果整个世界的资源总量是恒定的一个数,那么如果人口数量不断增加,这是不是意味着,人均资源量这个数字是在减少的呢?
这时候我就问你一句话,这个人均资源量可以无限减少吗?对于生物学有过了解的,应该知道这是不行的。作为一个正常人来讲,每天是必须要摄入多少热量进来的,否则无法维持肉体的基本生存所需。
当然了,如果人均资源量真到了濒临人类肉体最低线要求的时候,我相信那时候整个世界面临的就是战争了。这个咱们就不讲了,太过于宏大。但是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人均拥有的资源量在不断减少,这个事实,我相信大家都是承认和相信的。
那怎么样来延缓人均资源量这个红线的到来呢?
是有着这么几个方法的。
第一个,那就是发现和生产更多的资源出来。这也就是我们所看到的工业化大生产的原因了。因为只要有了更多的资源了,能够养活的人口就会变多了。
第二个,那就是努力减少人口的人均所需资源量。有的人可能会说,难道是不让人吃饭吗?不是的,该吃还得吃,不吃人会死的。那往哪边努力呢?往努力减少人均所需资源量里面的损耗去努力。
比如我们国家在餐饮行业发起的光盘行动,倡议大家随意按照自己的喜好点餐可以,但是请珍惜粮食,不要点上来又不吃,浪费掉。每次点的都刚好吃完,把盘子里的菜都吃得光光的。
这算得上是一个很好的降低整个世界人均资源耗用量的方式,中间不必要,也吃不进人们肚子里的损耗减少了嘛。
假设啊,光盘行动也好,随手关电,随手关水龙头,大家都使用节能的电器设备了,这些大家都做好了。请问大家还有没有什么节约整个社会耗费资源量的方法没有?如果大家个人都做好了,那其实就只有从整个社会大局来想办法了。
我来举几个例子吧。比如石油从我们的北方油田里面抽出来,现在是全国各地都有居住人,所以这些石油要送往全国各地的加油站里面去,在这个过程当中那是会有着不小损耗的哦。最简单的来说,拉油的油罐车开这么远要烧油吧。
这是因为我国人口居住的分散,所以没有办法,必须得这样。但是大家有想过,假设我们人口居住得集中之后,光是运送方面,每年要减少多少运油的损耗么?这还只是运油的一方面,人要活着,社会是要有360行为人服务的,360行积累下来,你告诉我能够节省多少的资源?
Part 2
在以前我国其实是有过,是发展小城市,还是发展大城市争论的,并且这个争论,争了非常多年。为此我还特意去翻过他们双方的理由。支持国家发展小城市的人大概是说,小城市的话,老百姓的幸福感会更加的强。发展大城市的人说,城市越大,资源越集约。
我当时一听完,就立马得出结论说,大城市一定干掉小城市。而原因就一个,那就是人没有幸福感可以活下去,而如果没有了资源支撑,一定活不下去。
而在世界上其它国家是没有计划生育的,这些国家不断生育的结果,一定是会使得地球人口无限逼近那个人均资源量红线的,这是迟早的事。而在生存面前,那些什么幸福感是根本不重要的事情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国在今年会发文说,放开300万到500万城市落户限制的原因。因为手上资源就这么多,全国人口却又14亿,很难去分这个蛋糕。想要帮大家分得尽量多一点,那么分的过程中间的损耗就只能尽量少一点了。而降低这个损耗的最大的办法就是,让大家都集中到大城市里面去。
而这也就是为什么一定要,要求国家快速进行城市化的根源原因了。首先是把分布非常广泛和散落的农村给干掉,人口吸引到城市当中来。城市的点还是太多了,再尽量的把人口吸到二三十个大城市里面去。
但是你以为这样就算了吗?不是。随着世界人口越来越多,世界人均资源量的越来越少,越来越逼近那个人口生产的资源量红线。你以为二三十个大城市会是结束吗?
不好意思,不会是。为了生存下去,为了尽量减少损耗。会再进一步的减少城市的,在这个过程当中,几个相邻的城市抱团相对于来说,比起其它城市的竞争力是变大了的。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城市群会胜出。
但是你以为城市群会是终点吗?不是!随着离人均资源红线的越来越近,损耗要求得会越来越少,最终只会像是韩国和日本那样,全国只有一个都市圈。
Part 3
当然了,我国目前是有着3个的。分别是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有些人会站出来说,我国的人口是韩国和日本的多少多少倍,是能够支撑得起3个都市圈的。这话呢,现在说是对的。但是在未来,不是对的。
大家有发现规律吗?韩国是有着5100多万人口的,一个首尔都市圈占的是50%以上的人口。日本是有1.27亿人口的,一个东京都市圈是有着全国将近30%人口的。确实是国家越大,单独的一个都市圈所占全国人口比例在减少。
但是它们还在继续虹吸它们国家的人口吗?还在!它们在各自国家的人口比例还在上升吗?还在!也就是说,日本东京都市圈现在还是将近30%的人口比例,但是还是在往着韩国首尔那个50%的人口比例在发展。
我们国家的城市化也好,不也是这个趋势吗?我们3个都市圈所占全国人口比例,不也是这个趋势吗?当然这种趋势是缓慢的,不是一两年就结束的那种。但是你不可否认的是,这种趋势一直在。滴水穿石的效果下,终有一天,是只会只有1个都市圈的。
很多人说到这里,可能又不会认同了。但是我想告诉大家的是,维持3个都市圈的资源损耗,比维持一个都市圈大很多,中间的损耗是大3倍不止的。
大家的梦想当然是都想过得幸福,甚至于各自在老家就把钱赚了,还每天跟家人朋友在一起玩。这当然好了,但是现实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均资源量的一个降低,获得生存资源是越来越难的,是需要越来越付出更大艰辛的。
最终最和平,又最能维持世界最大人口数量的办法。就一个,那就是把大家都集中在一起,像是一个机器人一样,非常努力工作生产。同时呢,摄入资源量刚刚好,中间损耗没有最好。
Part 4
这也就是为什么像是巴西,像是印度,在其首都旁边有着那么庞大贫民窟的原因了。这两个国家的贫民窟规模,是在全世界都有名的。
以前我和大家一样的奇怪,那就是这些国家的土地是私有的。为什么不呆在老家种田,然后愿意跑到首都住不防雨的贫民窟呢?后面我在一个纪录片里面找到了答案。
他们大多以前都是农民,但是田间地头是有着天灾人祸的。而地里面的出产是有限的,一旦遇上了灾年,他们就会活不下去。然后就只能抛弃家里面的地,甚至卖掉才能换到首都的盘缠。而为什么来首都呢,因为这波有足够多的工作。能够一年四季养活自己。
这其实是什么呢?是这个国家农村的资源,因为天灾的原因供应不稳定。到了灾年的时候,很多人得不到生存所必须资源的供应,而这个国家又没有一个很好的资源救助体系。导致人们不得不去资源供应更加充足地方的行为。
而为什么大家都去首都呢?因为首都资源供应更加的充足。大家不要以为总是钱,背后永远是资源说了算。否则一个城市1000万人口,只有100万人的粮食供应,你看这个城市会怎么样?
这其实不也和,为什么我们现在的年轻人要到大城市去工作是一样的吗?表面上看的是,大城市能够提供相对应的工作,能够给得到高薪酬。为什么能够提供?为什么能给高薪酬?因为这个城市资源充足,给得起啊。
资源永远是决定世界发展方向的第一决定力。
就像是我们人类以前总是逐水而居,城市的分布总是以水源流向而形成狭长形那样。这就是资源决定的结果。而我们现在呢?还狭长形吗?不了,为什么?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规模远距离高压力集中供水技术的成熟,我们人类已经摆脱了必须要逐水而居的依赖。
现在的城市,是呈圆形了,呈环状了。为什么?这是因为这样的形状,哪一点到哪一点的距离都会更加的近,资源耗用会更加的集约化。
Part 5
当然了,你可能会问我,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这3个都市圈,哪个会最终跑赢?但是实话实说的是,这只有天知道了。
但是你要我赌的话,我首先会排除京津冀。因为纵观我国五千年的历史,从宋朝开始,我国的经济人口中心就南移了。哪怕中间经历了这么多的朝代,这个趋势也一直没有什么改变。
当然了,这只是一个可以直观观测到的现象。从底层规律上,也是有原因的,那就是气候温度和降水量。南方会更适合居住一些,这是比历朝历代所建立的政权的力量,还要更大的力量。
至于最终中国是剩长三角这个都市圈,还是珠三角这个。
这个真得交给历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