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提升互联网时代的国家治理能力 探讨传统主流媒体的转型

作者: 发布时间:2015-12-02 来源:复旦发展研究院+收藏本文

 

 

“近年的舆论场,让我们感受深刻的,是职业群体的浮出水面。”这是人民网舆情研究室主任祝华新在11月27日举办的第三届传播与国家治理论坛暨复旦发展研究院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上的主旨演讲。他介绍,近年来如医务工作者、媒体从业人员等职业群体在互联网上悄然聚集,表达共同的诉求,网络舆论从分散的“广场式”转向社群聚合的“沙龙式”。

“传播与国家治理论坛”由复旦发展研究院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举办,至今已有三届。今年的主题是“互联网与国家能力治理”,邀请了近五十名来自各地的新闻传播学、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计算机等学科的专家学者,政府机关、新闻界、研究机构的领导,和来自包括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十几家媒体记者,共话在互联网时代的舆论特征,如何建设新型主流媒体,如何建设、完善与提升国家的治理能力。

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燕爽出席会议并致辞,与现场嘉宾分享了对十三五期间上海媒体未来发展的思考。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复旦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刘承功,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尹明华、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副处长、复旦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怡列席会议。

传统主流媒体如何转型、提升加强传播能力?中央电视台上海记者站站长刘庆生介绍了央视的尝试:从改变主流媒体的语态开始。他认为,在互联网时代,主流媒体要从观点的灌输,转向以信息传播为主导,通过改变传播语态提高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和传播能力。

网络舆论不是一个整体而是呈现分层状,这已成为与会专家的共识。在众声喧哗之中,什么样的观点真正代表舆论?网络舆情是否就是民意?人民日报评论部副主任吴焰认为,对于复杂的网络舆情,媒体应加以辨别,尽量客观地涵盖各方面的声音,而不仅局限于网络平台。在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以价值观认同主导舆论,才是提升主流媒体“执政”能力的良方。

而面对互联网上聚合成舆论力量的职业群体,人民网舆情研究室主任祝华新则呼吁,国家和主流媒体“应当尊重各方利益相关各方的表达,以制度和法治为利益诉求建立规则,在各方面利益博弈中,推进社会协同治理。”

论坛特设两场圆桌会议,分别围绕“中国互联网治理与国家能力发展”和“中国高校网络智库的发展和合作”展开。四十多名新闻、互联网业界和学界的专家、研究人员与会。

作为论坛的系列活动,28日论坛邀请了数十位各高校新闻学院的知名学者参与“第一届中国新闻传播学圆桌会议”,就国际传播、媒介融合、传统媒体转型等前沿议题分享研究成果、展开讨论。

 复旦发展研究院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成立于2012年,整合政治学、新闻传播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法学等复旦优势学科组建研究团队,聚焦互联网革命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构成的现实挑战,围绕国家治理相关重大问题开展系列研究。

据中心主任李良荣介绍,运转三年来,中心共完成1项中共中央委托重大课题项目,1项中宣部委托课题,1项中联部委托课题,16项上海市委托课题,若干杭州市委托课题等。上报的多份研究报告得到党和国家高层领导人批示,被国家部门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