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复旦之声|一周经济热点观察(2016.04.18-2016.04.24)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4-28 来源:复旦发展研究院FDDI+收藏本文

2016年中国经济在防范风险和稳增长的双重压力下,在贬值和通胀的双重预期下,能否继续大力度推进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是什么?如何在未来十年的商业格局中获得生存智慧? 自2015年以来的增长下行态势是否会在2016年改变?李迅雷、吴敬琏、郭广昌、连平等专家为您解读。

请看本期观点荟萃——



通胀预期比人民币贬值预期更可怕


李迅雷|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专业学位研究生兼职导师

防风险成为今年头等大事

2016年前四个月过得太不容易了。新年伊始,人民币贬值预期大幅上升,这与央行在选定的“时间窗口”里推进汇改有关,从而导致国内外股市的大跌,虽然“熔断”一度被认为是罪魁祸首;尽管眼下人民币汇率基本被控制住了,但民间理财产品和信用债的违约事件却此起彼伏,又给金融市场带来不祥之兆;同时,猪肉、蔬菜价格和其他大宗商品价格狂涨,让通胀预期迅速攀升。

去年五月《人民日报》权威人士的五问五答中曾有过这样一段话:“从一定意义上说,防风险就是稳增长。实现今年经济发展预期目标,须把握好稳增长和控风险的平衡,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我们不妨罗列一下今年金融市场的各大风险种类:汇率、信用债、民间理财产品、银行不良资产、股市中的高估值板块等。汇率通过管制手段基本可控;信用债目前大约有17只违约且没有完成兑付,其中绝大部分的债务人属于国企,这说明上层对打破刚兑还是痛下决心的,当然前提是风险可控;泛亚、E租宝、中晋公司等民间理财机构的违约事件估计不是个案,后续违约事件还会发酵,但考虑到民间理财机构的总规模有限,最大个案也只是百亿级的,故不至于导致系统性金融风险;银行信贷不良率虽存在一定低估,但即便实际情况很高,也不至于马上导致银行破产;股市同样存在估值偏高问题,但这是长期存在的问题了。

从大金融下的多个市场看,均存在风险潜伏现象,且这些风险在今后较长时间内都挥之不去。假如这些看似可控的风险同时发酵,则爆发金融危机的概率就会大增。因此,金融管理当局在制定政策和对这些风险的处置上必然会小心翼翼,不敢大刀阔斧。

需要警惕货币政策转向的负面影响

历史会重复,但不会简单地重复。中国经济的体量越来越大,弹性也就越来越弱,波动幅度随之减小。以往经济周期的上行阶段,都是去库存和去杠杆的有利时机,但2009年之后,全社会的杠杆率水平就只上不下了,库存也去不尽了。一轮下行周期之后,除了大宗商品价格大幅回落了,金融资产和房地产的价格均处在历史的高位,劳动力价格继续上升,流动人口减少,人口老龄化。在这种条件下,货币政策的回旋余地也越来越小了。

真要是GDP能起来,则货币政策收紧的问题也就不大了,就怕通胀上行而GDP不动。货币政策该如何应对呢?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把CPI的目标定在3%,而央行货币政策的四大目标中,控制通胀是最重要的目标。央行应该不会等到CPI已经到3%才去收紧货币,我估计一旦CPI超过2.5%,央行就开始准备做政策调整了,超过2.8%则必定会有收紧举措。

因此,通胀预期比人民币贬值预期更可怕,因为前者不可控,后者在资本管制条件下是可控的。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提出了“高杠杆、泡沫化”问题,2016年这个问题愈加严重,如果通胀真的加重了,则货币政策将不得不收紧,这对于存在高泡沫问题的股市、债市、楼市都是利空。对于实体经济同样也是利空。

不过,若按本人的判断,CPI的涨幅不会过大,3%多一点水平就可能止步,那么货币政策也不会大幅收紧,可能只是“温和转向”而已。货币政策转向总不是件好事,这一政策举措虽然有助于抑制风险爆发,但并没有解决经济的症结,充其量只是危机被延后而已。

按照《人民日报》权威人士的说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一个窗口期,但窗口期不是无休止的,问题不会等我们,机遇更不会等我们。今天不以‘壮士断腕’的改革促发展,明天就可能面临更大的痛苦。”

2016年中国经济在防范风险和稳增长的双重压力下,在贬值和通胀的双重预期下,能否还能大力度推进改革,的确是一个难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是改革


吴敬琏|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复旦大学校友

近日,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发表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是改革”为主题的演讲。他从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1、为什么提出“供给侧”、还是“需求侧”的问题? 2、什么是“结构性改革”,为什么要“着力推进结构性改革”?3、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把改革措施落到实处。 4、防止发生系统性风险的措施。

吴敬琏指出,当前中国经济的症结可以归结为“三期叠加”和“四降一升”。所谓“三期叠加”,依次即为经济发展的换挡期、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而所谓“四降一升”,即经济增速下降,通胀率下降,企业利润在下降,税收在下降,与此同时金融风险上升。

他解释,之所以推出供给侧改革,是因为中国用“三驾马车”(投资、出口、消费)力量不足解释发生的问题,提出应对的方略为“扩需求、保增长”,这是误用凯恩斯主义的短期分析框架去分析长期问题,最终导致投资回报递减、杠杆率不断推高和资产市场泡沫生成。因此,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应当从供给侧寻找原因和应对方略经济。他强调,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应当从增加投资转向提高全要素生产率(TFP)。

“过去的刺激政策从需求侧找问题,造成一些后遗症,最突出的是货币超发、杠杆率过高,这就会导致风险积累。这个问题要消化,不消化基本就会出现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吴敬琏指出。

至于当前中国的应对方略,他认为转型成功的关键在于落实改革。重点在于:要在稳住大局、防止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前提下,集中主要力量推进改革,建立能够激发创新创业积极性的机制体制,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们面临的问题。

他强调,结构性改革(structuralreform)是一个市场经济国家常用的概念,而它的原意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部分制度架构和政府规制架构进行改革,特别是对政府职能进行改革。”

因此,他表示,提高供给效率主要靠市场。市场的主要功能:实现资源的优化再配置;建立激发创新创业积极性的激励机制;政府的主要职能是提供公共品,而不是操控市场、干预微观经济和直接“调结构”。

同时,改革转型的阵痛难以避免,因此吴敬琏也建议要采取措施控制和化解风险。例如,妥善处理各级地方政府的债务,动用国有资本偿还政府的隐性负债及或有负债,停止对没有回报或回报过低的项目的投资,停止对“僵尸企业”输血,停止“刚性兑付”,对资不抵债的企业实施破产或重整,盘活由于粗放增长方式造成的死资产存量。

此外,结构性改革也需要辅之以短期政策,例如运用适当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也应当发挥辅助作用,以便维持宏观经济的基本稳定。具体而言,实行松紧适度的货币政策,但“去杠杆”还应当是总的方向;运用有力度的财政政策,应当指向发挥企业积极性的方向,例如普惠式的降低税负。


未来移动互联网要渗透到整个产品制造过程


郭广昌|全国政协委员,复星集团董事长,复旦大学校友

近日,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在“十人看十年”的论坛上表示,未来的产品生产不再是简单的将产品卖给客户,更重要的是制造过程能够极快的响应到客户的需求。

他在演讲中提到:“包括以后的电影怎么做,肯定不是靠哪个天才导演做一个电影就能成功,更多的是从IP里找该怎么拍,就像美国拍的电视剧,基本上也是C2M的方式,无缝对接。C2M无缝对接之后核心的元素有哪几个?

第一,移动互联网的入口会碎片化、多元化、个性化,所以不要希望以后能够依靠一个大平台作为移动互联网的入口,每一个企业必须寻找到你的移动互联网入口,而且是有可能的,因为入口已经碎片化、多元化、个性化了。复星现在已经在寻找自己移动互联网入口,包括最近投资婴幼儿的移动互联网入口,叫宝宝树,打通复星在整个大健康,尤其是婴幼儿这个专业的体系,这是第一点。

第二,产品力。工匠精神也好,互联网把客户和制造之间的路趟平之后,未来最值钱的是什么?或者叫内容,或者叫产品力。复星这么多年做的是两个事,一个叫中国动力嫁接全球资源,什么全球资源?拿来主义,全球那么多,不是中国人没有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需要社会环境的,整天打仗怎么可能有工匠精神?我们30年快速发展,工匠精神逐渐在恢复过程当中,但是要满足中国人富足、健康、快乐生活方式的话,一方面要自己打造,另一方面拿来主义,所以我们投了旅游业的地中海俱乐部,投了亚特兰地斯。为什么要投地中海俱乐部?抓住了整个家庭的心,抓住了小孩的心。最近投了以色列的国宝阿哈瓦,是以色列高科技加死海的深海泥制造的化妆品,真的很好。产品力非常重要,一方面要自己打造,另一方面是拿来主义。未来平台还是值钱的,但是产品力,真正打造好的产品更值钱。而且我相信从现在开始,越来越多的中产阶层的崛起,会为自己的个性化需求、小众品牌愿意付一定的钱。

第三,我们在产品力和移动互联入口之间,一定要打造一个无缝链接,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方面一定要做到无缝链接的链接起来,这个链接不是简单的我的产品直接卖给客户了,更重要的是制造过程能够极快的响应到客户的需求,或者客户需求能够直接反映到制造过程里去,移动互联网渗透到整个供应链,渗透到整个制造过程,这才是未来。这是第三个因素。

第四,所有这些都要基于数据,有两个方面,第一是要有数据的来源,第二,一定要有数据的加工能力。比如移动互联网,红领制造用一些基本的人体数据,就能做个性化定制,基于后台有一个庞大的关于衣服跟人的模型的数据支持,这一点是别人没看到的,是它十年打磨出来的。我要看到太长的未来,对我来说太难了,但是未来三到五年我看到的就是这个趋势,复星集团回到C2M趋势,做未来的整个生态链的布局。”


中国经济今年呈L型拐点


连平|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复旦大学校友

中国经济一季度获得“开门红”。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近日撰文指出,自2015年以来的增长下行态势可能在2016年改变,出现L型拐点。未来增长可能在6.5%至7.5%区间摆动,保持中高速的平稳运行态势。

连平预计,在外需缓慢回暖以及多方面积极因素共同作用下,2016年出口形势有望改善。全年投资可能企稳反弹。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回升在直接推动投资增长的同时,还将带动上游钢材、水泥等行业需求。年内CPI涨幅将上升,PPI降幅则会持续收窄。消费具有保持稳健增长的潜力。

不过他也表示,面对众多结构性难题和极其复杂的内外部经济挑战,2016年仍需要更有针对性、更为适度和更加精准的政策应对。如实施更有力度、重点突出、效率更高的积极财政政策。年内降准应仅限于对冲因外汇占款减少所带来的流动性不足,未来已不宜再考虑降息。

房地产政策应因地制宜,从扩需求和促投资两个方向同时发力。在需求端,应继续解除三四线和部分二线城市现有的不必要的限制,促进合理购房需求顺利释放。在供给端,积极推动一线和部分二线城市的房地产投资,改善供应吃紧状况,以市场化手段防止房价上涨过快。

(本期观点由学生记者戴莉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