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发布时间:2017-06-05 来源:复旦发展研究院+收藏本文
2017年5月30日下午,香港中文大学历史学讲座教授蒲慕州以“中西古代文明的死后世界”为题,向校内外听众作了一场精彩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为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高端系列学术讲座第十五期,主持人为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张巍。
蒲慕州教授提出,生命因其有限而具有意义,而认识死亡,是智慧的开端。同时,对于死后世界的想象,是宗教信仰的一个面向,比较研究不同宗教对死亡问题的态度差异,可以从中探知各个文化的某些特质。
讲座比较了埃及、两河流域、希腊和中国宗教传统中的死后世界,从不同时代的墓葬、对人死之后去处的描述、对死亡本身的反思、文学作品等方面,对四个宗教传统中的死后世界做了初步的介绍。并由此讨论有关死后世界的概念在各个宗教中所占的地位,分析其与该宗教的主要信仰内容间的关系。
蒲慕州教授认为,埃及宗教中,死后世界的建构具有关键性地位,尤其是对于一般人而言,他们的宗教信仰以奥塞利斯为主要崇拜对象,也就是希望死后都成为奥塞利斯的子民(在西方极乐世界,在芦苇之园);在两河宗教中,没有一个幸福的来世的概念,人基本上是为神明所役使的奴仆,生命对两河流域一般人而言只是现世的;与两河流域相似,对于一般希腊人而言,死后世界并没有太多伦理、道德或者追求永生的意义。而在中国,死后世界在中国古代(秦汉)社会中是一项重要的信仰,但在佛教入中国之前,道教还没有组织化的时候,死后世界的观念没有一个为社会普遍共同接受的宗教体系的支持。
临近尾声,蒲慕州教授以若知死,则知生做结,认为人如何想象死亡及死后世界,其实可以反映出他觉得生命是什麽。透过对于死后世界的想象与描绘,人其实在建立一种对生命的态度,而以上对不同宗教传统中死后世界观的比较研究,只是在做一种尝试,主要希望能藉这些问题引起一些兴趣,而不在提供答案。
讲座的最后,蒲慕州教授提出反思,即在不靠“死后得永生”的希望去支持人的道德和伦理行为的宗教及文化传统中,生命的价值如何建立?现场观众就此提出了一系列的可能性,并就讲座中感兴趣的点与蒲教授展开了积极讨论。
原文转自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官网:高端学术讲座:中西古代文明的死后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