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传播与国家治理论坛暨第二届互联网与社会论坛成功召开

作者: 发布时间:2017-12-06 来源:复旦发展研究院+收藏本文

导读

2017年12月2日,第五届传播与国家治理论坛暨第二届互联网与社会论坛在复旦大学成功召开,会上发布“中国网络理政十大创新案例2017”。本届论坛以“学科融合”为特色,来自国内各大高校的哲学、政治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法学、计算机科学、公共管理学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展开交流;同时,来自国内网络理政、政务一线的政府官员以及媒介精英也分享了互联网在社会治理和媒体实践中的新探索和新进展。



1512545144322709.jpg

1512545151727489.jpg


▲论坛现场


2017年12月2日,第五届传播与国家治理论坛暨第二届互联网与社会论坛在复旦大学成功召开,会上发布了“中国网络理政十大创新案例2017”。本次活动由复旦发展研究院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中国社会学网络社会学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近百名政界、业界、学界嘉宾受邀出席会议。


1512545162856191.jpg



▲“中国网络理政十大创新案例2017”颁奖仪式


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燕爽、复旦大学校长助理陈志敏、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米博华到场致辞。





燕爽_副本.png

燕爽


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燕爽指出,讨论互联网与学科版图,正好是落实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契机。中国是世界互联网大国,在互联网实践上走在世界前列,在学科构建上,我们掌握了第一手的实践材料,中国学者要有充分的自信心站在互联网时代学科构建、学科重塑的前沿,走到世界舞台的中央,走到学科创建的中央。





陈志敏_副本.jpg

陈志敏





复旦大学校长助理陈志敏介绍了复旦大学在过去几年中将互联网研究与各学科研究相结合取得的成果。他指出,以互联网问题为导引,通过问题的解决,把新方法和理论纳入到学科建设当中,可以拓展传统学科,也能够开辟学科交叉的广阔新领域,从而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和双一流学科建设。






米博华_副本.jpg

米博华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米博华认为,本次论坛聚焦互联网与学科建设,是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和先进性的重大课题。互联网的时代,无论人类的精神世界还是生活方式都会发生重大改变,我们对互联网的了解、未知远远大于已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互联网的发展将可能助力我们实现民族复兴,也将对国家治理提出极其严峻的挑战。


会议的主旨演讲环节,哲学、新闻学、计算机科学以及媒体实践的一线专家学者就当下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开展讨论。





李良荣_副本.jpg

李良荣





复旦发展研究院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李良荣教授指出,以BAT为代表的民营新媒体无论是市场占有率,还是影响力上较传统媒体更具优势,网络空间各领域的垄断态势已经形成。社会舆情方面,网络舆论开始摆脱对传统媒体依赖,成为中国社会舆论的主阵地。以高学历、中等收入为特征的中间阶层已成为网络舆论场的主体,理性关注教育、医疗、环境、安全等社会议题。新技术层面,网络智能化发展迅速,个性化推送、机器人写作、大数据等正在重构新闻实践面貌,知识学习和生产的传统方法将被颠覆。互联网治理层面,政府继续积极推动网络空间的治理工作,建设安全有序的网络环境。





胡泳_副本.jpg

胡泳






在回溯20世纪人类全球意识逐渐形成的历史的基础上,认为全球互联构建的“地球村”并不是一个平稳的有机体,相反变得更加不平稳,世界正日益分裂成迥异的各个部落。他将互联网比喻为全球大脑,即遍布星球的信息通信网把所有人和他们的制造物彼此相连。人类在面对日益凸显的存在风险时,需要发展星球层面的视角,也需要警惕政府和大企业成为互联网的主导力量。




徐英瑾_副本.jpg

徐英瑾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徐英瑾教授探讨了互联网时代道德建设的一种路径。他认为在人类交流过程中,身体性和文化限制不会被互联网所改变,“信赖”仍是互联网时代保持社会道德的重要因素。透过对日本学者和辻哲郎的空间伦理学的解读,徐英瑾教授认为,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的构建,从一开始就离不开对于空间性的构建,网络空间道德必须结合资讯传播的管道来进行。“熟人”之间的信源追查活动往往可以在不借助于技术手段的情形下进行,传播技术的物理性失效反而不会造成德性的明显堕落。



杨珉_副本.jpg

杨珉





复旦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973首席科学家杨珉从当前频发的网络诈骗事件出发,认为这些事件背后的技术本质实际上是一个平行于真实空间的网络空间的形成和技术广泛使用导致的账户信息、位置信息和财务信息等隐私数据的失控,他建议通过加强用户教育、明确责任主体、提升互联网治理和严厉惩治犯罪等方式来改善移动互联下的数据泄露和与之相关的网络诈骗问题。




张志安_副本.jpg

张志安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教授回顾了已有的理论层面和应用层面的大数据传播研究,提出全样本基础上的网络行为研究、过程追踪式的网络舆论研究和融通网络数据及现实数据的多元空间研究是未来大数据传播研究的三个重要面向,同时,在研究中,要努力将数据驱动和理论驱动并置,跳出传播研究的视野局限、建立多元空间的思维重新研究互联网社会。




李泓冰_副本.jpg

李泓冰




人民日报社上海分社李泓冰副社长分析了人民日报近年来的融媒体转型实践。她指出近5年来,人民日报逐渐适应互联网传播模式,在满足公众观点和情感需求的基础上,也更加重视满足公众互动和参与性需求,也学会了卖萌,赢得一大批年轻受众,从而提高了传播的到达率和时效性,扩大了观点的传播影响力,在网络媒体的“围追堵截”中成功实现“逆袭”。



本次论坛下设七个分论坛,十四个讨论模块,就“互联网与哲学”、“互联网与政治”、“互联网与社会”、“互联网与新闻传播”、“互联网与创新治理”等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我们将在下期为您继续推送分论坛嘉宾观点集锦!







版权声明



本文转自复旦大学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微信公众号。

作者授权发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个人转载不在版权限制之内)。如公开出版机构需转载使用,请联系刊发杂志及作者本人获得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