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逸:学习习主席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讲话心得(1):前言侧记

作者:沈逸教授 发布时间:2016-04-24 来源:复旦发展研究院+收藏本文


沈逸|复旦发展研究院金砖国家研究中心主任、

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

复旦大学网络空间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


2016年4月19日,以万分荣幸得以有机会参加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主持召开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座谈会,近距离聆听总书记娓娓道来,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战略高度切入,贴近工作,贴近现实,贴近生活,鞭辟入里。与会代表都认为这是一次触及灵魂的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域的震撼教育,在此后72个小时中,整体处于高度亢奋状态,最终决定应该将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逐一记录,并呈现出来。今天先说一些主观性的感受,是为前言侧记。

讲话填补网信大战略空白

2013年之后,从APT事件开始,经历斯诺登事件,起诉5军人事件,去IOE,OPM事件等系列冲击,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事业的重要性已经毋容置疑。习总书记的战略论断,“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可谓变得家喻户晓。但总书记要求的“战略清晰,产业领先,技术先进,攻防兼备”仍然处于有待巩固完善的状态,特别是其中的“战略清晰”问题,构成了制约中国网信战略前行的关键。战略清晰,是要求中国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实业的战略清晰,这一清晰,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如何看待和理解网络安全与信息化的关系。谁先谁后?这是一个关键、重要而敏感的问题。不跳出固有的刻板认识,停留在既得利益的框架内,不仅无法有效清晰战略,而且会让一些令人哭笑不得的伪安全、伪信息化“创新”沉渣泛起,带着愚人节玩笑的光芒,占据实现网络强国的宝贵资源。因此,聆听并学习总书记419讲话的第一个感受,就是总书记讲话填补了空白,他超越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的框架,从中华民族维度复兴的实践来定义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的目标,解决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为了谁的问题,强调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事业具有人民性,为人民服务,清晰了战略,统一了思想,明确了认识,为终结那些浪费宝贵时间资源的无谓辩论提供了清晰的战略基础。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

聆听总书记讲话之后的一个鲜明感受,就是讲话全文可以成为实践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的经典范文。能否有效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论,即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理解中国面临的战略挑战和任务,特别是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域的战略挑战与任务,是中国战略决策层面临的艰巨使命。总书记此次讲话,完美的做到了这一点。贯彻落实历史唯物主义,使得讲话跨越时间长河,贯穿数千年人类发展历史,洞察了中国历史发展与生产力-技术发展,以及国际体系变迁之间的深刻联系。总书记因此得以明确指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服从和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战略目标。因此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不再单纯通过其自身的标准进行衡量,而有了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和权威影响力的战略目标。

总书记讲话构建了完整的网络安全方法论,从基本特点,本质特征,内在规律等几个方面准确把握了网络安全的最新发展动态,深刻分析指出了网络安全在当下的最新发展,并结合中国的现有资源和能力,部署了相应的重点。

深刻的战略洞见与具体的务实操作

讲话全文深刻体现总书记高举高打,旗帜鲜明的宏观战略策略,同时提供了极具务实操作性的对策建议。在有关网络民意的论述上,这些特点得到了最为充分的表达和作为显著的体现。通常意义上的网络民意被分成了极具特点和代表性的六大类,每一类均配套具有极强可操作性的解决思路:"对建设性意见要及时吸纳,对困难要及时帮助,对不了解情况的要及时宣介,对模糊认识要及时廓清,对怨气怨言要及时化解,对错误看法要及时引导和纠正."从建设性意见到错误看法,从及时吸纳到及时引导和纠正,总书记展现了对一线工作的熟悉,也清晰而准确的提供了相应的指导原则,如何落实这些原则,也需要更加行之有效的创新。

本篇小结

第一次是介绍一些琐碎的感受,后续会进入对讲话重点内容的学习体会,欢迎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