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姜澎 发布时间:2022-07-19 来源:文汇教育+收藏本文
复旦大学原校长,著名核物理学家、著名教育家杨福家先生昨天(17日)上午因病辞世。
杨福家是新中国成立后复旦大学的第五任校长,并被认为是复旦大学历史上最有个性的校长之一;
杨福家也是第一个到英国大学当校长的在籍中国人,他曾说,“中国是我心中世界开始的地方”;
在复旦大学担任校长期间,杨福家说过并且身体力行的一句话“给青年人以机会,给复旦人以关怀”,让很多人铭记至今;
卸任复旦大学校长后,他又创办了宁波诺丁汉大学并担任校长……
听闻杨福家昨天上午去世的消息,昨天晚间,学界人士直言“太突然”“一时间无法接受”。这位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书写光辉篇章的教育家,他的名字,连同他的治学风范,将长存学人心间。
担任复旦校长后,他提出两条在当时引起巨大争议的规定
在不少复旦老师们的记忆中,杨福家1993年2月被任命为复旦大学校长后,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复旦大学“追求卓越,争创一流”的目标。
据一位复旦大学教授回忆,杨福家担任校长时,中国的高校刚刚开始发展,“很艰难,当时的复旦大学不论是知名度还是得到的支持,都非常有限,但是他的目标让当时的复旦人非常振奋”。
杨福家是土生土长的复旦人,他自己在回忆录中谈到:“那时,我和同事们想得最多的就是,应当把复旦建成什么样的大学?所以我在就职演说中,就按照复旦的基础及复旦人的愿望,提出了‘追求卓越,争创一流’的想法。”
也是在1993年夏天,复旦大学提出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并围绕这一目标制定了《复旦大学改革与发展纲要(1993—2005)》。
在杨福家看来,好大学的根本在于教书育人。教授最根本的任务就是把教学搞好,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科学研究。科学研究是教授自己要做的事情。有能力的人,一定可以两者兼顾。如果不搞研究,就没有更多新的东西,教学也是教不好的。
他提出,“名教授上基础课”,包括基础实验课。在1993年这个倡议刚刚提出时,学校只有两名博士生导师上基础课,而到下半年,就有16名博士生导师走上本科生教学的讲台,让本科生从一开始就能得到一流教师的教导。
很多复旦老师对杨福家的印象是:“个性鲜明,不怕得罪人,也不怕犯错”。在他担任复旦大学校长时立下了两条在当时引起巨大争议的规定:除了教授必须上本科生讲台,必须给本科生讲授基础课之外,另一条就是学生只要作弊就必须开除。
他在离任时的报告中说道:“1993年6月,当获悉全校有27名学生在考试中作弊时,我们开始狠抓考风,实行了‘谁作弊,谁退学’的制度。这项制度经过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广泛讨论,形成共识并付诸实施。为此,学生共写了1200余篇文章;复旦校刊用了整整25个版面,广泛展开讨论。严肃考风,不仅维护了考试成绩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它净化了学校的风气,教育了学生要诚实做人。几年来,作弊的学生毫无例外地被勒令退学,作弊学生的人数已降为每学期平均2名。”
也因此,学校在请一些著名科学家给学生作报告时,总是要求最后一部分要以他们的经历告诉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学问。
当时,杨福家已经敏锐地意识到杰出人才培养的重要性。1993年初,他和同事们倡导建立了“21世纪学会”,从本科生和研究生中挑选100名优秀学生,直接接受由院士和名教授组成的专家团的指导。
从1994级开始,学校改原来的班主任制为导师制,导师由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从1996年开始,在校内设立了“杨武之讲座”(自然科学)、“林肯讲座”(国际政治)、“松下讲座”(管理科学)、“发展讲座”(社会发展)等,邀请国内外一批杰出的学者和名人,给学生讲世界的最新发展和科技的最新动态,杨振宁教授当时就来连讲三天。
给年轻人以机会,“放手让青年人挑大梁是培养青年的重要方式”
杨福家担任复旦大学校长后的第一个举措是:“给青年人以机会,给复旦人以关怀”。
复旦大学物理系教授,个性同样鲜明的金晓峰还记得,杨福家就任校长时,自己还是一位青年教师,刚升任副教授不足三年。当时的大学因为历史原因,在职称评聘中论资排辈普遍比较严重。
在一年一度的全校科研工作会议上,学校让他作为青年教师代表发言,没想到他在列举目前阻碍自己发展的唯一因素时说:“我认为自己已完全达到了复旦大学正教授的标准,但现在却仍是一个副教授,这显然不利于我的工作,在此我正式提出申请,希望学校能解决我的职称问题。而且我敢保证,今后我能够回报学校的,一定会远大于学校给我的这个职称。”此时会场上响起一片笑声。
杨福家在总结发言时,对他的“大胆”发言表示赞许,并且当场答应会后就马上认真研究,尽快给予答复。金晓峰开玩笑地说他临时成了“名片教授”——即在名片上可以先印上教授头衔。他说:“当时我父亲还在世,他嘲讽我‘教授是要来的,当得有什么味道’。”事实上,复旦大学随后就出现了二十几岁的教授,三十几岁、四十来岁的二级学院院长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主任、副主任。
也正是从1993年起,复旦大学就在校内设擂台,让青年教师竞争高级职称,让年轻人可以脱颖而出。在他担任校长期间,有百余名青年教师通过打擂台的办法获得高级职称。1992年复旦大学专任教师中45岁以下的正副教授仅54人,到1996年就达到了207人,其中教授41人;1997年45岁以下的正副教授达262人。
杨福家自己在刚刚毕业两年时,就担任了物理二系即核物理系的副系主任。担任校长后,他说:“放手让青年人挑大梁是培养青年的重要方式。”当一批中青年教师被推到教学、科研第一线,承担重大科研项目,许多优秀青年教师在这样的条件下迅速成长为教学、科研工作的骨干。1996年求是科技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家奖评审中,复旦大学有3名优秀青年教师获奖,和北京大学并列第一。
杨福家后来谈到,要调动全校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就必须让每个人找到自己合适的岗位并发挥作用。
1993年,复旦大学设立了校内特殊津贴,院士每人每月500元,上基础课的名教授每人每月300元,青年正副教授每人每月100元。1994年,学校设立杰出教授,首批选出2人(王沪宁和陆谷孙),在校内享受院士待遇。1995年,学校又宣布建立首席教授制度,首批3位教授获首席教授称号。
不断改革探索,希望给中国教育带来更多的探索
据曾经在杨福家身边工作了20年的助理陈弘回忆,杨福家一直在做中外教育的比较,从精英的培养到民办大学的校长,再把诺丁汉引进中国教学,几种不同的机制和教学方式,清晰地了解期间的界限,希望能够给中国的教育带来更多的探索。
事实上,关于高等教育,杨福家不仅不断地比较探索,也在身体力行地实践,甚至直到几年前,他已经80高龄,仍然不断地思考并且撰文。
杨福家认为,中国高等教育有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对不同类型的高校,形成不同的评价体系。比如,研究型大学、一般性大学、职业高校等有不同的评价体系,要鼓励各类高等院校发展。
比如宁波诺丁汉大学,杨福家提出,它的定位是一般性大学,而不是研究型大学,定位清晰了,事情就好做了。
此外,社会上对职业教育还有偏见,认为只有能力差、不好管教的人才上职业院校。杨福家多次说,这是错误的。应该尊重职业教育,尊重孩子们的职业发展规划。高等教育应该鼓励多元评价体系,消除区别待遇。
杨福家也曾直言,有些学校的校长像走马灯一样地换,是非常不妥当的。他在英国诺丁汉大学做了12年校长,他认为,在担任校长的过程中会有更多的思考。不同校长有不同的治校理念,如果校长换的比较频繁,学校发展的观念就完全不一样了。
也是在他担任校长期间,复旦大学成立了复旦发展研究院,集中复旦各学科的力量,发挥高校的“思想库”功能,为上海的改革与发展出谋划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