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观察|巴黎AI峰会:治理新局、技术竞合与监管新路

作者:姚旭 李琛峣 发布时间:2025-02-15 来源:复旦中美友好互信合作计划+收藏本文

2025年成为了人工智能(AI)发展历程中具有分水岭意义的关键一年。AI作为提升产业数字化转型、经济和社会形态变革的重要工具,更是全球治理范式的全新场域。巴黎AI峰会的召开有超乎寻常的意义和价值,随着特朗普政府上台重新调整美国此前的地缘政治和地缘技术政策、以中国DeepSeek为代表的创新力量对硅谷AI技术优势的冲击、欧盟各国在中美AI技术产业领先的焦虑和雄心,以及发展中国家对全球AI发展和治理持续增长的需求,全球各国对本次峰会都带有很高期待。虽然本次峰会的目标是着重探讨AI全球应用与治理平衡,为技术健康发展提供新思路,然而,各国AI技术竞争持续升级,安全和治理的辩论叙事本质上依然是全球AI领导权争夺。在此背景下,全球AI治理缺乏共识,南北数字鸿沟扩大的问题仍未解决,全球AI发展和治理还面临诸多困境和挑战。


图片

参会嘉宾在巴黎大皇宫合影

图源:美联社


作  者


姚   旭  复旦发展研究院青年副研究员

李琛峣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本科生

01

治理新局:

全球AI治理的博弈


巴黎峰会上,世界各国政要齐聚,针对AI全球治理纷纷提出本国所持立场观点,在现场内外激起热烈讨论。其中,美国、欧洲和以中国为代表的全球南方国家,围绕不同治理路线和重点的发言,正开创AI全球治理的新局。



监管路线之争

1.美国:削减监管,强调美国领导和美国优先


美国副总统万斯(JD Vance)代表特朗普政府在峰会上强调了美国对AI的积极展望及领导信心。他首先强调了美国的领头羊身份,称美国具备先进的半导体设计、前沿算法以及具有变革性的应用等AI发展所需的所有组件,未来也将继续推动AI行业的自由发展,确保美国技术成为全球AI领域的黄金标准。


图片

美国副总统万斯在峰会上发言

图源:Reuters


万斯直接抨击以GDPR为代表的欧盟数字科技监管体系。他在演讲中直言不讳地批评欧洲国家试图对AI和数据领域进行严格监管的规制框架。他认为美国科技公司正被迫应对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以及《数字服务法案》(DSA,Digital Services Act)等规制框架,称这些法规带来的庞大规则和无休止的法律合规成本正在让企业苦不堪言。他强调,特朗普政府希望在保障创新活力的前提下制定更具竞争力的监管框架,不能让繁琐的法规扼杀科技产业的潜力,尤其点名道姓让“欧洲朋友”以乐观心态看待这一前沿领域。


万斯的发言传达了特朗普第二任期内对科技产业“去监管”的底层逻辑,也反映了特朗普新政府不以传统盟友关系来为人工智能等科技产业合作机制定调的总体态度。而万斯代表特朗普政府的“突然袭击”,令在场的欧洲盟友国家领导人错愕,对美欧未来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埋下伏笔。


2.欧盟:安全与创新中寻求平衡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Ursula von der Leyen)在峰会中表示,欧盟在AI监管的道路上秉持着自己的理念,在创新与规范之间寻得平衡。她认为,欧盟在AI监管上的独立路径既能避免盲目复制美国和中国模式,欧盟希望通过健全的法律框架与有针对性的产业扶持,打造一个既安全、又有竞争力的AI生态系统。


图片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峰会上发言

图源:Reuters


在安全领域,欧盟《人工智能法案》(AI Act)的出台、落地和引发的争论很有代表性,也集中体现了美欧在AI监管领域的分歧。该法案的部分条款已于2025年2月2日生效,将于2026年底全面生效,欧盟因此成为全球首个拥有全面AI监管框架的地区。然而,业界担忧这项立法会削弱欧盟的全球竞争力。目前,法案已遭到OpenAI、Anthropic、Meta、苹果等企业游说或批评。不过,欧盟委员会并不希望因压力而放宽法案执行力度。


布鲁塞尔与华盛顿在管控AI风险的议题上针锋相对。在2025年1月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特朗普便对此发表评论称。“他们不应该这么做。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征税形式。我们对欧盟有非常大的不满。”

 

欧盟在AI监管上强硬的态度与其近年来在数字科技产业全领域的立法思路一脉相承。欧盟成员国敦促欧盟委员会强制执行DSA,以保护欧洲选举的安全,防止外国干涉;西班牙首相佩德罗・桑切斯(Pedro Sánchez)在达沃斯经济论坛上呼吁欧盟采取行动,通过实施监管和打击亿万富翁所有者“推翻民主”的图谋,“让社交媒体再次伟大”;欧洲议会议员们也对特朗普当选总统的影响表示担忧,认为需要加强监管以应对社交媒体平台的干扰。此外,公民社会和应用程序公平联盟也敦促欧盟主席和欧盟委员会不要削弱DSA和DMA (数字市场法案,The Digital Markets Act)的执行力度,以确保数字市场的公平性和竞争力。


图片

欧盟担心马斯克在德国大选前增加在社交媒体X上的帖子,认为虚假信息帮助德国极右翼的另类选择党(AfD)造势,危害欧洲自由民主

图源:X


但欧洲范围内对于如何在AI监管现有框架内提升竞争力的讨论从来没有缺失。被誉为欧洲“科技沙皇”的欧盟技术主权事务官员亨娜·维尔库宁(Henna Virkkunen)在参会时强调了AI法案的积极意义,不过,她也主张对AI监管保持一定灵活度,承诺将使欧盟的监管框架更加“有利于创新”。她表示:“我非常重视小企业和工业界对我们的批评,他们认为我们的官僚主义和繁文缛节太多了。

 

在法案出台之前,法国总统马克龙(Emmanuel Macron)曾敦促欧盟各国放宽规则,以支持欧洲企业。但这些呼吁最终被置若罔闻。此前,马克龙受法国地方报纸采访时便忧心忡忡地表示:“存在一种风险,即一些国家决定完全不设立规则,这将对全球科技秩序构成威胁。但同样存在相反的风险,如果欧洲给自己设定过多规则,也可能阻碍自身的创新与发展。”

 

马克龙特意将此次活动打造成“行动”峰会,与英国2023年11月在布莱切利园举行的人工智能“安全”峰会形成鲜明对比。作为东道主,马克龙在本次峰会再次阐述了欧洲对人工智能的愿景,即削减新立法、推动公私投资、打造国家冠军企业、在全球舞台上竞争,称这已成为27个欧盟国家事实上的标准。


“我们将精简(繁琐的规则),”马克龙在今年的峰会上表示,“很明显,我们必须与世界其他国家重新同步。”法媒France 24对此评论道,马克龙让欧盟面临矛盾:“落后却又害怕加速”。


在本次峰会上,欧洲领导人们开始进一步动作,冯德莱恩宣布要在未来投入2000亿欧元发起“投资AI计划”(InvestAI Initiative),其中包括为人工智能超级工厂(AI gigafactories)设立200亿欧元的新欧洲基金。


图片

马克龙呼吁欧盟在AI监管上保持灵活性,以扶持本土AI企业

图源:美国之音


英美欧分裂的峰会宣言:
全球AI治理仍未形成共识

本届巴黎峰会在AI全球治理的历程中具有转折性的意义。它延续了2023年英国布莱奇利首届AI安全峰会和2024年韩国首尔AI安全峰会的讨论,但相较于之前的“AI风险治理”方向,巴黎峰会更加注重AI的全球应用与治理平衡,但在发言讨论和最终宣言中也只有三次提到了安全。

 

“安全”成为大国人工智能治理路径和领导权争夺的关键议题,引发了英美两国和其它国家的分裂。在2月11日的闭幕式上,包括中国、法国、德国、印度和欧盟、非盟在内的60个国家或国际组织签署了《关于发展包容、可持续的人工智能造福人类与地球的声明》(Statement on Inclusive and Sustainabl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or People and the Planet),强调快速发展的AI技术必须是“开放、包容、合乎道德和安全的”,并纳入国际治理。美国和英国没有签署该文件,美国副总统万斯甚至没有参加集体合影。英国首相斯塔默的发言人称,该宣言在全球治理等问题上缺乏“实际清晰度”,并回避了一些关于国家安全的“更棘手的问题”。

 

英国研究机构和智库组织认为,宣言过于理想化,缺乏对现实问题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艾达・洛夫莱斯研究所(Ada Lovelace Institute)等研究机构批评道,宣言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缺乏明确的执行机制和监督措施。代表英国AI领域企业的贸易机构“英国人工智能”(UKAI)组织表示,政府不签署宣言是正确的决定。事实查核组织“完整事实”(Full Fact) 的AI负责人安德鲁·达德菲尔德(Andrew Dudfield)则批评道,英国政府不签署宣言的决定将危及其信誉。

 

宣言展现了各国一定的包容性和合作意愿,但仍暴露出AI治理断层的现实。美国坚持去监管化,关注AI产业竞争力,而欧洲则在安全与创新之间寻求平衡,而此次宣言正是在安全议题上模糊化处理,实际清晰度难以避免受损。此外,宣言对发展中国家的支持有限,未能提供明确的资源投入和技术援助;宣言还存在不小的协调难度,众多利益相关方在AI发展和治理上的立场和诉求可能存在差异,协调和达成一致的难度较大。整体来看,该宣言试图在全球AI治理层面搭建共识具有积极意义,但其在国际规则制定上的实际影响力仍有待观望。



填平AI发展鸿沟任重道远

为了缩小南北数字鸿沟,促进AI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均衡发展,巴黎峰会计划推出一个专门支持全球南方国家AI发展的基金。然而,在现实中,“巴黎AI基金”却面临着诸多困境,其象征意义远远大于实质作用。

 

从资金规模来看,巴黎AI基金的资金投入相对有限,难以满足全球南方国家在AI发展上的巨大需求。在技术转移方面,发达国家在向全球南方国家进行技术转移时,往往会在技术适用范围、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设置诸多限制条件,使得欠发达国家在获取和应用先进AI技术时面临着诸多困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全球南方国家AI技术的自主发展,反而可能使他们陷入对发达国家技术的更深层次依赖。

 

南南合作仍是推动全球AI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在本次峰会中,共享、开放、合作应成为未来AI治理的新关键词,展现了全球南方致力于推动技术普惠、避免被边缘化的意愿。中国国家主席特别代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国清在巴黎峰会致辞时提到,面对人工智能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国际社会应携起手来,倡导智能向善,深化创新合作,强化包容普惠,完善全球治理。中国愿在人工智能领域与各国共推发展、共护安全、共享成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企业推出的开源大模型DeepSeek是峰会各方关注的重要角色。2025年1月,DeepSeek-R1以低成本、高效能冲击了硅谷的传统优势,引发行业震动。DeepSeek的成功让各国意识到,开源平台、本土化数据训练以及低能耗算力架构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灵活可行的AI发展路径。印尼学者图胡·努格拉哈(Tuhu Nugraha)日前在谈论DeepSeek对全球秩序的冲击时指出,印尼应作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的倡议者,联合志同道合的国家建立AI“多元世界”。发达国家若要真正实现AI的全球普惠,必须从南南合作中汲取经验,调整自身的AI发展援助策略,增加对本土创新生态系统的扶持,并促进发展中国家在全球AI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否则,AI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展仍将被既有技术壁垒和市场垄断所束缚,南北数字鸿沟不仅不会缩小,反而可能进一步扩大。


马克龙在接受《第一邮报》和法国电视台采访时明确表示,在技术禁令方面,法国的做法与美国不同。他反对基于地缘政治原因的技术禁令日益增多的趋势,排除了禁止中国人工智能技术(包括DeepSeek)的可能性。他的立场凸显了法国对技术主权原则的承诺。“我认为,因为某种技术的来源而禁止它是没有意义的。这不是我们的做法”,马克龙进一步强调,法国的优先事项是根据技术对主权的潜在影响来评估技术,而不是根据其原产国来评估技术。“对于全世界的所有技术,只要它不是来自欧洲,我们就会仔细审查,看是否危及我们的主权,”他解释道。“我们过去对技术也这样做过,所以不要像美国那样,因为技术的来源而禁止它。”


图片

中国人工智能初创企业DeepSeek在全球人工智能领域引起轰动

图源:《南华早报》


02

技术竞合:

国家战略和企业雄心



国家:领跑者、后起者纷纷下注

技术竞赛是本次巴黎峰会的一个热门话题。如今,各国政府纷纷意识到AI对于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性,积极制定战略规划,加大投资力度,力求在这场科技革命中抢占先机。

 

1.美国:“AI民族主义”,扶持本土企业维系领导地位


在特朗普1月上台伊始,白宫便宣布宣布了一项被称为“史上最大人工智能基础设施项目”的“星际之门”(Stargate)计划。此项目由OpenAI、软银和甲骨文等顶尖科技企业联合发起,计划在未来四年内投资高达5000亿美元,旨在增强美国的计算基础设施,以支撑下一代AI技术的发展。这一巨额投资将为美国的AI发展提供强大的硬件支持。

 

美国副总统万斯在峰会演讲中提到,AI 最令他兴奋的地方在于它根植于真实且物质的经济之中,将带来一场新的工业革命。他透露,特朗普政府正在制定一份AI行动计划,既能避免过度谨慎的监管体制,又能确保所有美国人都能从这项技术及其变革潜力中受益。此外,政府将确保美国拥有世界上最优秀的受训劳动力,推动AI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同时,政府计划加强AI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最强大的AI系统在美国本土建造,并使用美国设计和制造的芯片。

 

2. 欧盟:“千兆工厂”计划挽救创新力


冯德莱恩在演讲中强调了欧洲在AI领域的巨大潜力。她指出,欧洲拥有庞大的数字市场,每天向世界提供优质的药品、飞机、汽车、电信系统等安全产品,以及清洁能源和救命疫苗。冯德莱恩还提到,欧洲AI初创企业数量激增,AI专业人士数量居世界首位,拥有独特的强大工业基础和丰富的数据资源。

 

冯德莱恩称,欧洲已经建立了12个AI工厂,其中7个已经投入运行,其他5个正在建设中,这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智能公共投资。欧洲的AI公司正在专注于客户服务、智能无人机、管理商业船队等商业应用,显著提高了各行业的生产力。

 

然而,她也指出,欧洲的初创企业需要更多资源来扩大规模,人工智能在经济和社会中的广泛应用还远远不够。因此,欧盟计划将合作模式提升到新的水平,建立人工智能千兆工厂,提供大规模的数据和计算基础设施,以训练大型模型。她将这一计划比作人工智能领域的欧洲核子研究组织(CERN),旨在吸引全球顶尖人才,推动欧洲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合作与创新。这一计划的实施或有助于欧盟提升其在AI领域的技术实力,缩小与美国和中国的差距。

 

欧盟还致力于推动绿色AI的发展,减少AI技术对环境的影响。在巴黎峰会上,法国总统马克龙承诺,法国将利用其无碳核能,为AI发展提供可持续的能源支持。


图片

马克龙借用特朗普关于能源安全的表述,承诺法国不会像美国那样“不停地钻探”

图源:法新社


3. 中国:技术突破、治理框架双线并进


近年来,中国在AI领域的发展堪称迅猛,不仅在技术上取得了显著突破,还在治理框架的构建上展现出了卓越的智慧和前瞻性。中国政府高度重视AI技术的发展,将其纳入国家战略规划,加大了对AI研发的投入力度。中国的DeepSeek等企业推出的开源大模型,以其低成本、高效能的优势,为中国在AI领域赢得了一席之地。中国还在积极构建AI治理框架,加强对AI技术的规范和引导。当下,中国已初步建立起一套涵盖技术标准、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多个方面的AI治理体系,为AI技术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4. 印度:弯道超车的本土AI梦想


作为峰会联合主席,印度总理莫迪的表态颇受关注。他的演讲强调了全球合作的重要性,呼吁各国利用AI促进经济增长、社会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同时强调需要建立“无偏见”的高质量数据集并采用开源模型。他还对人工智能对就业的潜在影响传递了相当乐观的信息。

 

目前,莫迪正积极推动“India AI”计划,力求实现本土AI技术的自主可控。为建立低成本的本土大语言模型(LLM),印度政府加大了对AI技术的研发投入,鼓励本土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AI相关的研究项目。印度还积极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引进先进的AI技术和经验。在巴黎峰会上,印度与法国举行了AI政策圆桌会议,共同探讨AI国际合作及产业政策。


图片

爱丽舍宫透露,印度将举行下一次同类别的峰会

图源:美联社



企业:科技巨头各表雄心

各大科技巨头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实力、丰富的技术积累和庞大的人才资源,在AI 赛道上全力冲刺,各自展现出了独特的发展策略和竞争优势。本次峰会邀请了诸多行业领袖,根据其在AI监管和创新方面的立场,可将其分为以下三类:

 

1. 改革派:呼吁减少监管束缚,加速创新


作为AI领域的领军人物,OpenAI首席执行官山姆·奥特曼(Sam Altman)一直强调减少对AI创新的监管束缚。他认为,过多的规则可能会扼杀新兴技术的发展,阻碍创新,从而使欧洲公司在技术竞赛中落后。在巴黎峰会上,奥特曼再次呼吁,为了实现增长、就业和进步,必须允许创新者进行创新,建设者进行建设,开发者进行开发。

 

2. 务实派:倡导全球标准合作


微软总裁布拉德·史密斯 (Brad Smith) 在峰会上倡导国际社会共同制定AI治理标准。他认为,各国需要合作以应对AI带来的风险,并确保技术的安全可靠应用。谷歌首席执行官桑达尔·皮查伊(Sundar Pichai)在峰会发言中则呼吁建立生态系统、投资基础设施和人才,负责任地推进AI应用,并发挥公共政策的作用。谷歌DeepMind的首席执行官、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德米斯·哈萨比斯 (Demis Hassabis) 在峰会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警告说,缺乏围绕人工智能规范和标准的国际合作加剧了国际风险。尤其让人担忧的是,各国竞相阻止其他国家获得技术优势可能会做出对整个人类有害的选择。

 

3. 挑战者:“低成本+开源模式”颠覆传统格局


中国初创公司DeepSeek推出的开源AI模型DeepSeek-R1在多个技术任务上表现出色,其训练成本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在峰会上引起激烈讨论。人工智能开发公司Hugging Face的法国首席执行官克莱门特·德朗格 (Clément Delangue) 表示,DeepSeek表明所有国家都可以成为人工智能的一部分。法国的Mistral AI是一家和DeepSeek理念相似的探索低成本AI模型发展的公司,公司旗下的Le Chat已经吸引了“数百万”固定用户,也获得了微软的投资和支持,正在全球市场影响力上迎头赶上,显示出其在AI领域的潜力。

03

争议:

被噤声的危机与被夸大的承诺



伦理困境

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的伦理规范应该放置于什么位置,在不同背景和语境下引发了截然不同的讨论。虽然顶级技术专家和政要持续关注伦理问题,但本届峰会上在一定程度上被淹没在其它议题的喧嚣当中。

 

被称为“人工智能教母”的华裔女科学家李飞飞作为峰会开幕演讲嘉宾,基于尊严、能动性和社区三个核心价值,呼吁各方共同努力构建“以人为本的AI”然而。然而,在企业利益主导议程设置的背景下,“人本AI”愿景在峰会后续阶段并未得到充分讨论,很大程度让位于“资本AI”。

 

加拿大总理特鲁多(Justin Tredeau)在峰会前的圆桌会议上,曾满怀热忱地提出“绿色AI”宣言,强调在不损害气候变化的情况下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是G7的优先事项。然而,这一宣言在峰会上却未能得到应有的关注和深入讨论,最终沦为了峰会的背景板。


技术乐观主义者

在本次巴黎峰会上,AI悲观论者被边缘化,人们对AI技术的潜力充满了信心。这种乐观情绪在峰会的讨论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小组成员和演讲者更多地被邀请谈论人工智能在加速医学和气候科学等领域的进步能力,而对于AI接管人类的悲观讨论则大多被归入非官方的边会,受到了冷落。因此,宣言草案遭到生命未来研究所泰格马克(Max Erik Tegmark)等安全派科学家的抨击。泰格马克在他的X帖子中以图片讽刺:到目前为止在巴黎人工智能峰会上学到的东西是——人类想要控制比自己聪明1000倍的AI很容易,只需要在花园步道上搭一个形同虚设的带锁的门即可。


图片

泰格马克讽刺本次峰会的乐观情绪

图源:X



AI治理体系呈现出加速碎片化的趋势

AI技术的全球化已然不可逆,然而,各国在AI监管、数据隐私保护、伦理道德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分歧,难以在短期内形成统一的全球治理框架。这种碎片化的治理体系,不仅增加了AI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和推广难度,也可能导致AI技术的发展出现混乱和无序的局面。不同国家和地区的AI监管标准不一致,可能会导致企业在跨国经营时面临不同的法规要求,增加企业的合规成本;一些国家和地区可能会利用监管标准的差异,进行不正当的竞争,破坏全球AI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


图片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左)与美国副总统J.D.万斯(右)举行双边会谈

图源:美联社


监管路径之争是AI全球治理秩序重构的缩影。美国和英国未签署《关于发展包容、可持续的人工智能造福人类与地球的宣言》(Statement on Inclusive and Sustainabl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or People and the Planet),美国强调在己方优势情况下开展自由竞争,不愿接受可能限制本国企业优势的全球性规则,而英国的工党政府则对自己在布莱切利峰会后建立的全球AI安全治理领导地位受到挑战感到不满,并倾向于调整与欧盟的竞争关系,避免受到欧盟式监管的影响。


英美虽然缺席,但与此同时以中国等亚洲国家,以及非洲、拉美等为代表的全球南方国家大声呼吁建立公平的国际AI合作机制和统一的监管标准,不愿卷入零和博弈和阵营对抗。他们希望在全球AI治理中拥有更多话语权,参与制定公平合理的规则,充分考虑不同国家的发展水平和需求,避免被不公平的规则边缘化。

 

本次巴黎峰会撕开了一个关键问题的幕布:若美国和中欧在AI治理上“分桌而食”、各自为政,人类是否能够避免一场失控的技术竞赛,美国是否可以不依靠欧洲、中国和广大全球南方国家树立一套具有“领导力”的全球治理规范?真正的出路或许藏在那份未被美英签署的宣言标题中——“发展包容、可持续的人工智能、造福人类与地球”,它要求各国放下地缘政治的偏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角重新校准竞争逻辑,携手平衡创新与风险,确保AI的发展惠及全人类,而非成为引发冲突和对抗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