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军:国债市场将成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重要抓手

作者:张军 发布时间:2025-02-18 来源:新华财经+收藏本文

2月14日,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经济学院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军在“2024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大事件”发布会上发表主旨演讲时表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应继续坚持以人民币资产的创新、交易和定价为核心,逐步以国债市场的开放和壮大为抓手,吸引全球投资者参与人民币资产的投资。


图片

2月14日,新华社上海分社、中国经济信息社上海总部连续第十三年发布“2024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大事件”。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复旦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军在发布会上表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应坚持人民币资产为核心,以国债市场的开放和壮大为抓手,吸引全球资金配置人民币资产。


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已走过30多年的建设历程,正迈向全面提升能级的关键阶段。张军认为,未来人民币债券市场将以其庞大的规模和包容的姿态,成为全球经济中越来越有吸引力的稳健投资选择,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应坚持人民币资产为核心,将来抓住机遇以国债市场的开放和壮大为抓手,吸引全球资金配置人民币资产。


“回到20世纪90年代,国际学术界普遍指出了上海成为全球金融中心所面临的难题,一是法律制度,二是人民币难以自由兑换。”张军表示,在学术界和决策层等经过深入研究与讨论后,确立了将建立人民币产品中心作为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突破口。


张军指出,从20世纪90年代的顶层设计,到2006年“十一五”规划明确要素市场建设为核心战略,再到2009年国家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行全面部署。金融要素市场的构建已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重要的基础设施。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十二五’规划中,进一步强化了服务人民币资产交易和定价的基础设施建设。”张军说,2015年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一期成功上线,进一步夯实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当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正处于全面提升能级的关键阶段,承接更多金融改革开放任务,既是上海更好为全国改革发展大局服务的责任所在,也是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路径所在。


张军认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一方面应始终坚持立足人民币,以人民币为核心,推动人民币计价资产的发展,另一方面应聚焦于债券市场的发展。


“债券市场相较于股权市场,未来更具发展潜力。”张军认为,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初期,决策层便提出要大力发展债券市场,推动国债登记结算体系完善。这一战略选择不仅加快了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也有效规避了人民币尚未完全自由兑换的短期限制,为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稳定的增长动力。


张军认为,未来10年,随着宏观经济管理方式的转变和货币市场的快速发展,中国国债规模必然呈成倍增长趋势,有望为全球提供新的安全资产选择。随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稳步提升,人民币资产尤其是国债作为安全资产的投资机会,将成为全球资本配置的重要选项,为国际投资者开辟全新的参与中国金融市场的渠道,也将进一步巩固上海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