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观察|泽连斯基白宫遇挫后在英国受“皇家礼遇”:欧洲意欲主导乌克兰局势?

作者:朱政宇 发布时间:2025-03-05 来源:复旦中美友好互信合作计划+收藏本文

引言

随着俄乌冲突持续至第三个年头,欧洲国家在军事支持、外交斡旋及地缘政治竞争中正经历前所未有的考验。作为乌克兰的主要支持方之一,欧盟及英国近期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以在美乌关系生变的背景下维持对乌克兰的支持,同时确保自身在全球战略格局中的影响力。


2025年3月1日,英国财政大臣蕾切尔·里夫斯与乌克兰财政部长谢尔盖·马尔琴科签署协议,向乌克兰提供22.6亿英镑贷款,用于加强其国防能力。这一决定不仅体现了英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坚定立场,也反映出其在脱欧后寻求独立塑造全球安全政策的意图。同时,法国总统马克龙与英国首相斯塔默相继访美,意图协调西方对乌克兰的长期援助战略。然而,美乌领导人近日不愉快的会谈暴露出双方在援助模式、战争目标及和谈可能性上的分歧,特别是在美国国内,援乌政策正面临日益加剧的政治争议。随着美国内部对继续援乌的支持减弱,欧洲不得不重新评估自身在俄乌问题上的政策选择。


图片

周五,泽连斯基、特朗普和万斯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激烈交锋

来源:路透社


欧洲的外交立场也在2025年2月24日联合国大会和安理会的投票中得到集中体现。乌克兰联合欧盟多国提出谴责俄罗斯的决议,获得93票赞成(包括欧盟国家、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但美国与俄罗斯罕见地站在同一阵营,共同投下反对票,而中国、印度等65个国家选择弃权。同时,美国提出的“和平道路”草案因欧盟三国提出修正案,要求明确指责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最终导致美方不得不对自身提案投下弃权票。在安理会的最终表决中,美、俄、中共同通过简化版停火决议,而英、法及部分欧洲国家则选择弃权,形成“美俄中VS欧洲”的罕见外交格局。


这一戏剧性的投票结果被《纽约时报》形容为“自伊拉克战争以来美欧最严重分裂”,标志着美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战略调整——从“无条件支持”向“施压和谈”过渡。对于欧洲而言,这不仅意味着可能面临美国政策调整带来的不确定性,也迫使欧盟在自身安全和外交政策上寻求新的平衡,以确保乌克兰问题不会削弱欧洲的战略自主权和内部团结。在这一背景下,欧洲如何在援乌政策上维持统一立场,并有效应对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重塑,将成为未来数周国际政治的重要观察点。


01

美乌关系裂痕下的欧洲角色

1

“白宫风波”冲击欧洲战略


特朗普与泽连斯基在白宫的备受关注的会晤在最后几分钟陷入激烈对峙,这一突发冲突似乎暂时打破了乌克兰对美国作为可靠合作伙伴的期望。乌克兰原本希望华盛顿能够在抵御并终结俄罗斯长达三年的全面进攻中提供稳定支持,而此次会谈的裂痕则加深了外界对美乌关系未来走向的疑虑。这一事件在欧洲及全球范围内引发震动,令西方领导人担忧美乌关系的裂痕可能对跨大西洋联盟造成深远影响,并削弱西方对乌克兰的整体支持。同时,这一外交风波也使外界对俄乌冲突的前景产生新的不确定性,部分分析认为,这可能为推动美俄间的外交谈判创造契机,甚至影响未来乌克兰战局的走向。


图片

2月28日周五,一名救援人员拍摄了一座被俄罗斯无人机袭击乌克兰扎波罗热居民区而受损的多层建筑的照片

来源:美联社


双方在关键议题上的立场差异暴露了美乌关系日益加深的裂痕。乌克兰政府对华盛顿可能削减直接军事援助表达强烈不满,担忧战场资源不足将削弱其作战能力,并对反攻计划产生重大影响。与此同时,美方对乌克兰战术部署、财政透明度及战场腐败问题提出质疑,部分决策者认为持续提供大规模援助并不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这一紧张局势使欧洲国家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在俄乌冲突中的角色,并权衡在安全、财政和外交层面的应对方案。


特朗普政府的对乌政策调整不仅影响美乌双边关系,也对整个欧洲安全架构产生深远影响。美国内部关于援乌政策的分歧日益凸显,共和党阵营对乌克兰援助的立场出现明显分裂,特朗普阵营更倾向于减少军事援助,甚至推动美乌谈判,以重新调整美国在全球战略中的优先事项。如果美国减少对乌克兰的支持,欧洲将不得不承担更大的财政和军事压力,以填补美方可能撤退的空缺。然而,欧盟内部在这一问题上的分歧同样明显,东欧国家,如波兰和波罗的海国家,坚定支持乌克兰,并主张加强军事援助,以确保地区安全;而法德等核心国家则更倾向于在外交解决与军事援助之间寻求平衡,担忧过度介入将导致与俄罗斯的进一步对抗,并对自身经济造成冲击。这种内部裂痕削弱了欧盟的政策一致性,使得其在应对美方战略调整时缺乏统一立场,进一步暴露了欧洲在安全问题上的被动局面。


乌克兰政府对美方援助的不确定性感到忧虑,试图从欧洲寻求更稳定的支持。然而,欧盟各国在财政与军事援助上的立场并不统一,部分国家担忧长期援乌将对自身经济和国防资源造成沉重负担,并影响国内政治稳定。在这一背景下,英国迅速宣布向乌克兰提供22.6亿英镑贷款,并计划冻结俄罗斯资产以进一步支持乌克兰国防,试图在欧洲防务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英国首相斯塔默明确表示,欧洲必须团结一致,以避免俄罗斯利用西方联盟内部的分歧。然而,尽管英国的行动获得了乌克兰的积极回应,欧洲核心国家,如法国和德国,并未采取类似举措,凸显出欧洲在援乌问题上的政策不一致性。部分欧洲国家对英国的援助模式持保留态度,担忧其可能导致更长期的财政压力,而未能有效改善乌克兰战局。这一分歧不仅影响欧洲的整体战略规划,也使乌克兰在争取更多军事支持方面面临更多不确定性。


2

欧洲的尴尬处境:如何填补美援缺口?


乌克兰战局的走向直接决定了欧洲的安全稳定。如果美方减少援助,乌克兰的战斗能力可能受到严重削弱,俄军或将利用这一契机加强攻势,进而改变整个欧洲的安全格局。面对这一挑战,北约内部的分歧进一步显现。北欧国家普遍支持乌克兰加入北约,以增强其自主防卫能力,并通过此举强化北约东翼防线,以应对俄罗斯的军事压力。然而,法国和德国对乌克兰加入北约持谨慎态度,认为此举可能进一步激化与俄罗斯的矛盾,使欧洲陷入更复杂的安全风险。在这一问题上,北约的战略分歧可能影响欧洲未来的防务政策,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北约整体的战略协调能力。


图片

德国外交部长警告说,欧洲必须在乌克兰问题上发挥领导作用,否则将面临失去安全的风险

来源:Getty Images


更值得关注的是,欧洲是否具备独立支持乌克兰的能力。美援的减少,不仅意味着乌克兰的军事资源将受限,同时也将对欧洲的财政稳定构成严峻挑战。尽管欧盟承诺增加财政支持,但当前欧洲经济增速放缓,债务水平上升,能源价格波动等因素,使得长期维持大规模援助的可行性受到质疑。此外,欧洲军工产业尚未恢复到冷战时期的产能,短期内难以完全取代美国的军事援助能力。法国和德国虽然试图推动“欧洲军”建设,并加速防务一体化,但在短时间内仍难以形成能够支持乌克兰战局的独立军事体系。相较于美国庞大的军工产业,欧洲的军工业仍较为分散,难以满足乌克兰持续作战所需的装备供应。因此,即便欧洲有意在安全事务上承担更大责任,在军事实力上仍难以弥补美方可能减少的援助缺口。


能源安全问题同样是制约欧洲援乌政策的关键因素。如果乌克兰战局恶化,欧洲可能面临更大的能源供应不稳定风险。目前,部分欧洲国家已在考虑是否调整对俄政策,以换取更稳定的能源供应。尤其是德国,国内极右翼政党的崛起使“弃乌换气”的声音逐渐增强,即减少对乌克兰的支持,以换取俄罗斯恢复部分天然气供应。这一立场尽管尚未成为主流政策,但反映出欧洲内部对于援乌政策的态度分裂,也进一步削弱了欧洲在乌克兰问题上的战略一致性。


02

“面临历史性考验”:

欧洲的苦与愁


1

美俄可能进行直接谈判?


特朗普政府对乌克兰政策的调整,特别是白宫会谈中对泽连斯基的公开指责,引发了外界关于美俄可能进行直接谈判的猜测。尽管美国长期坚持通过支持乌克兰削弱俄罗斯的战略,但如果特朗普政府认为援乌成本过高,且不符合美国的全球战略利益,则可能推动美俄间的外交对话,以探讨战争的潜在解决方案。


图片

美国获得乌克兰的矿产和稀土矿藏是特朗普试图在乌克兰和俄罗斯之间达成的和平协议的关键要素

来源:Shutterstock


美国国内在援乌问题上已形成显著分歧。共和党内部部分势力主张削减对乌援助,并支持通过谈判推动冲突降级,而民主党及部分欧洲盟友则坚持必须继续削弱俄罗斯的军事能力,以确保乌克兰的主权和欧洲安全。目前尚无确凿证据表明美俄已展开秘密对话,但白宫政策调整的迹象表明,美国政府可能在幕后探索新的外交路径,以评估战争的可控性及其对美国全球影响力的长期影响。


如果美俄展开直接谈判,而欧洲未能参与其中,这将对欧盟的战略决策权造成严重影响。美欧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协调一直是西方联盟维持团结的关键,但若美国绕开欧洲与俄罗斯展开对话,欧盟将被迫接受一个可能不符合其安全利益的停火方案。这不仅将削弱乌克兰的谈判地位,还可能重塑整个欧洲的安全架构,使欧盟在未来的国际政治博弈中处于更为被动的地位。


2

22.6亿英镑背后的战略意图


面对美乌关系的不确定性,英国迅速采取行动,宣布向乌克兰提供22.6亿英镑贷款,以维持乌克兰的国防能力。这一决定不仅展现了英国对乌克兰的持续支持,也凸显了其在美欧关系紧张的背景下,试图提升自身在欧洲防务事务中的影响力。


图片

英国首相斯塔默告诉泽连斯基,基辅“得到了全英国的全力支持”

来源:Getty Images


英国在制定这一决策时,必须在国内经济压力与对乌克兰的支持之间寻求平衡。尽管英国经济增长面临挑战,财政赤字高企,但政府仍决定提供大规模援助,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英国在安全事务上的优先级高于短期经济考量。同时,英国政府计划通过冻结俄罗斯资产并将其转用于军援,以筹措额外资金,向莫斯科施加进一步经济压力。


关于贷款用途,乌克兰可能利用这笔资金购买英国武器,或用于改善战场基础设施。如果乌克兰将贷款资金主要用于军事装备采购,这将强化英乌防务合作,并为英国军工产业创造新的市场空间。而若资金主要流向乌克兰国内经济稳定措施,则表明基辅正在为长期战争做准备,而非单纯依赖外部军事援助维持战斗力。


英国在这一问题上的战略考量值得深入分析。在美欧战略分歧加深的背景下,英国的立场是独立行动,还是与美国保持协调?目前来看,英国更倾向于采取相对独立的策略,以提升自身在欧洲安全事务中的影响力。然而,作为美国的长期盟友,英国的政策调整仍受华盛顿战略方向的影响,未来英国是否能够在美欧之间发挥平衡作用,将对欧洲防务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3

欧盟的援乌态度:政策分歧与财政挑战


美乌裂痕的显现,使欧盟在援乌问题上的政策分歧进一步加剧。法国与德国在这一问题上的立场存在明显差异。法国总统马克龙长期以来倡导欧洲战略自主,认为欧盟应减少对美国的依赖,在安全问题上采取更加主动的立场,以确保自身的战略利益。然而,德国总理朔尔茨更关注援乌对欧洲经济的影响,担忧长期援助可能加剧欧盟的财政压力,并影响德国工业竞争力和能源供应稳定。


图片

匈牙利和斯洛伐克呼吁与俄罗斯进行直接对话并做出能源让步,这一立场可能会削弱欧盟对基辅的支持并使俄罗斯的利益合法化

来源:Getty Images


与此同时,东欧国家,如波兰和波罗的海国家,主张采取更强硬的对俄政策。这些国家认为,如果西方在乌克兰问题上表现出妥协态度,将助长俄罗斯的扩张野心。因此,它们积极推动增加对乌军事援助,并支持乌克兰尽快加入北约,以巩固欧洲东翼防线。这种政策分歧使得欧盟在军事支持与外交策略上的协调难度加大。


从财政角度来看,欧盟已承诺提供新一轮援助计划,但能否填补美援减少后的空缺仍存在不确定性。欧洲经济增长疲软,各国财政赤字水平不断上升,使得长期提供高额援助面临严峻挑战。此外,欧洲军工业体系仍未完全恢复到冷战时期的产能,短期内难以满足乌克兰不断增长的武器需求。尽管法国和德国正试图推动欧洲防务工业一体化,并提高军备生产能力,但欧盟仍难以在短时间内形成独立于美国的军事支持体系。


德国大选已落幕,新政府的政策取向成为影响欧盟援乌政策的关键因素。近年来,德国国内极右翼政党的影响力持续上升,这一趋势可能对德国的外交政策方向产生深远影响。部分右翼政党主张减少对乌克兰的支持,以换取俄罗斯恢复部分能源供应,即“弃乌换气”政策。如果新政府在议会中受到右翼势力的制约,可能对德国整体外交策略产生重大影响,并影响欧盟的援乌政策稳定性。


德国的政策在欧盟内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新政府减少对乌援助,其他欧洲国家可能会相继调整政策,使欧盟整体对乌克兰的支持力度下降。这不仅可能影响乌克兰的战局,还可能削弱北约内部的战略协调能力。同时,德国对欧盟内部权力格局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作为欧盟经济最强大的国家,德国的外交政策调整将直接决定欧盟在乌克兰问题上的长期战略方向。


03

跨大西洋同盟裂痕加深:

欧洲能否真正实现战略自主?


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欧洲在安全、防务和外交政策方面与美国的合作日益紧密。然而,随着战事进入持久化阶段,美国国内对援乌政策的争议加剧,特朗普政府的战略调整引发了美欧关系的严重裂痕。


1

英法紧急访美“失败”


法国总统马克龙和英国首相斯塔默紧急访美,试图说服华盛顿维持对乌克兰的军事和财政支持,但此次外交努力未能取得实质性成果,凸显了欧洲在全球安全体系中的被动地位。特朗普政府对乌克兰政策的冷淡反应,使欧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迫使欧盟成员国重新审视其安全战略,并推动在防务和军工产业上的独立性建设。与此同时,英国迅速宣布史上最大规模的对俄制裁,试图填补美国在全球领导力上的空缺,而北欧国家则加强防务合作,推动乌克兰加入北约,以增强欧洲安全体系的韧性。这一系列举措表明,在美欧关系进入不确定阶段之际,欧洲正加快构建自身的防务体系,试图减少对美国的依赖,实现战略自主。然而,这一进程不仅面临欧洲内部的政治分歧,也受制于欧盟在军事能力、财政承受力及外交策略上的现实约束。


图片

3月1日,纽约市的乌克兰社区成员和支持者

来源:美联社


马克龙在访美期间强调,“和平不等于乌克兰投降”,试图展现法国对乌克兰的坚定支持,并呼吁欧洲承担更多安全责任。然而,法国和英国的外交行动未能改变华盛顿的基本立场,美国政府的优先级已经从“全面支持乌克兰”转向“推动乌克兰与俄罗斯展开谈判”,并减少对乌克兰的财政和军事投入。这一态度转变使欧盟内部的紧张情绪加剧,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公开承认,“美欧信任正在崩塌”,并警告如果欧洲不能快速应对美国的战略调整,可能会被迫单独面对未来的地缘政治挑战。事实上,美欧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分歧不仅涉及援助规模,还涉及战略目标——美国更倾向于通过有限支持和外交施压迫使乌克兰接受谈判,而欧洲,特别是波兰、波罗的海国家和北欧国家,则主张更强硬的军事支持,以阻止俄罗斯在乌克兰取得进一步进展。因此,在美方减少支持的情况下,欧盟内部关于援乌政策的分歧可能进一步加剧,导致成员国在未来军事合作上缺乏统一立场。此外,北欧国家在面对美欧分裂的同时,开始加强区域防务合作,并推动乌克兰加速加入北约,以增强欧洲整体的安全体系。芬兰和瑞典在2023年成功加入北约后,进一步加强与美英的军事合作,并寻求建立区域防御机制,以应对俄罗斯的长期威胁。而乌克兰的加入问题则成为欧洲安全政策的核心议题,尽管北约内部对此仍存不同意见,但北欧国家已经明确支持乌克兰加快加入进程,以确保欧洲的东翼防线得到更强有力的保障。然而,这一提议仍然面临来自法国和德国的谨慎态度,特别是考虑到俄罗斯可能采取的进一步军事行动以及北约的集体防御义务,欧盟在短期内仍难以在这一议题上达成一致。


图片

2月27日周四,英国首相斯塔默(左)在白宫向特朗普递交国王查理三世的邀请函

来源:美联社


英国在这一系列变化中采取了更加激进的政策,迅速冻结俄罗斯在英资产,并宣布将部分资金直接转交乌克兰,以支持其战时经济和军事需求。同时,英国政府向乌克兰提供22.6亿英镑贷款,并计划增加武器供应,表明其对乌克兰的长期承诺。这一举措不仅加强了英国在欧洲防务中的领导地位,也向美国释放了明确信号,即即使华盛顿调整政策,英国仍然愿意在西方联盟中发挥关键作用。然而,英国的立场并未在欧盟内部获得广泛认同。法国和德国对冻结俄资产并将其转用于军费的做法持谨慎态度,担忧这可能引发俄罗斯的经济报复,并进一步破坏欧盟与全球能源市场的关系。此外,部分欧洲国家认为,英国的政策更多是为了提升自身在国际安全事务中的影响力,而非真正推动欧洲整体的战略自主。因此,尽管英国试图在美欧分裂的局势下填补美国留下的空缺,但其政策仍然面临欧盟成员国的质疑,难以在短期内形成统一的欧洲战略。


2

美欧在联合国“大打出手”


在2025年2月24日至25日的联合国投票中,乌克兰联合50余国提出的乌克兰版决议,包含明确谴责俄罗斯“侵略”并要求其“立即、彻底、无条件撤军”的措辞,最终获得93票赞成(包括欧盟多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18票反对(其中包括美国、俄罗斯、以色列、匈牙利等国)、65票弃权(包括中国、印度等)。这一结果表明,虽然欧洲及西方盟友仍然坚定支持乌克兰,但美国的外交立场却出现了重大调整,并与俄罗斯的立场趋于接近。


与此同时,美国在安理会提出了相对温和的“和平道路”决议,该决议仅呼吁“迅速结束俄乌冲突”并敦促双方实现“持久和平”,但回避了对俄罗斯“侵略”行为的任何谴责,也未明确要求俄军撤离乌克兰。这一决议以10票赞成、5票弃权的结果通过,令人关注的是,美国、中国和俄罗斯均投下了赞成票。这一结果清晰地表明,美国正在尝试塑造一种新的调停模式,不再像过去两年那样无条件支持乌克兰,而是试图通过外交手段为美俄谈判铺平道路。


图片

2025年2月24日,联合国安理会就美国提出的乌克兰“和平方案”投票表决,美国方案在俄罗斯的支持下通过

来源:路透社


欧洲国家在安理会决议通过前试图推动修正案,要求将“俄乌冲突”明确表述为“俄罗斯全面侵略”,并强调乌克兰的主权完整性。然而,这些修正案遭到美俄联合反对,最终被否决。此举不仅令欧洲领导人感到愤怒,也暴露了跨大西洋联盟内部的裂痕。法国总统马克龙、德国总理朔尔茨等欧洲领导人随后公开表达了对美国立场的担忧,担心美国的外交调整可能意味着乌克兰在未来的谈判中处于更不利的地位。


欧洲在此次联合国投票中全力支持乌克兰版决议,强调俄罗斯是战争的侵略方,并要求其“立即、彻底、无条件撤军”。这一立场是欧盟外交政策的自然延续,反映了欧洲国家在乌克兰问题上始终坚持的原则性立场。然而,与欧洲的立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在安理会提出的“和平之路”决议回避了对俄罗斯的明确谴责,并采取了相对中立的措辞。这使得欧洲的立场受到严重削弱,并引发了对美欧政策协调能力的质疑。


更令人震惊的是,美国在联大层面甚至投票反对乌克兰版决议,罕见地与俄罗斯、以色列等国站在同一立场,这一举动直接瓦解了欧洲试图通过多边机制施压俄罗斯的努力,也让欧盟内部对跨大西洋合作的未来产生了深刻的疑虑。这种美欧间的分歧,使得欧洲国家在联合国的投票立场出现微妙的调整——在安理会,他们在美国版决议的表决中选择弃权,而在联大层面则坚定支持乌克兰版决议。这种分裂性的投票策略,反映了欧洲在外交上的两难处境:一方面,他们仍希望在国际机构内捍卫乌克兰的利益,另一方面,却无法直接对抗美国的外交调整,这使得欧洲在全球地缘政治博弈中的话语权被进一步削弱。


此次联合国投票不仅暴露了美欧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立场分裂,也深度揭示了欧盟内部在对乌援助问题上的不确定性。匈牙利等国家在联大投票中追随美国反对乌克兰版决议,表明欧盟内部对俄乌冲突的共识正在面临挑战。匈牙利政府此前已多次反对欧盟对乌克兰的长期援助计划,并对欧洲防务独立的主张持保留态度。而法国、德国等核心国家仍希望继续推动乌克兰获得更多支持,以确保欧洲安全框架的稳定。


3

战略自主或成战略困局


面对美国战略重心的调整,欧盟加快推进“欧洲军”建设及国防工业一体化,试图减少对美方的依赖,并增强自身的防务能力。然而,这一计划在欧洲内部仍然存在巨大争议。德国尽管支持欧洲防务合作,但国内右翼政党和部分军方官员对“欧洲军”持怀疑态度,认为德国不应在国防开支上投入过多资源,而应优先关注经济稳定和社会福利。此外,欧洲各国在军工产业上的整合问题仍然未能解决,目前欧盟内部仍存在多个不同的军事采购体系,各国武器装备标准不一,导致统一欧洲军备体系的进程极为缓慢。尽管法国和德国试图推动欧洲军工企业加强合作,但由于军工生产涉及国家安全和经济利益,各国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诸多矛盾。特别是在战机、坦克和导弹系统等关键领域,欧洲国家的自主生产能力仍然不足,大多数先进武器仍依赖美国技术支持,这意味着即便欧洲军工整合进展顺利,短期内仍难以完全替代美国的军事保护伞。此外,欧洲军费开支问题也成为主要障碍,目前欧盟多个国家的军费开支仍未达到北约要求的GDP2%的标准,部分成员国甚至出现了削减军费的趋势,而要实现真正的战略自主,欧洲国家势必要大幅增加军费投入,但这在经济增长疲软、财政赤字高企的背景下,面临较大政治阻力。


欧洲的战略自主进程不仅受到内部政治分歧的制约,也受到现实能力的限制。尽管欧盟在经济、外交和技术领域具有强大的全球影响力,但在军事领域的独立性仍然远未达到足以替代美国的水平。短期内,欧洲仍然需要依赖美国提供的军事保护,尤其是在乌克兰战局仍然胶着、俄罗斯军事威胁未消的情况下,欧洲无法完全脱离美方支持。然而,从长期来看,欧洲必须逐步减少对美方的依赖,强化自身防务体系,并在外交上获得更大的战略自主权。未来欧洲能否真正实现战略自主,将取决于欧盟能否在内部形成足够的政治共识,并在军备产业、军事战略和财政支持上采取更果断的行动。如果欧洲不能尽快调整政策,未来可能会在全球安全格局中失去主导权,并在美俄博弈中处于更加被动的地位。因此,美欧关系的裂痕不仅是一次短期危机,更是对欧洲战略能力的长期考验,欧盟需要尽快在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形成统一的应对方案,以确保其在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中的独立性和稳定性。


04

资源争夺战:

美欧瓜分乌克兰矿产


作为全球少数拥有丰富关键矿产的国家之一,乌克兰的稀土、锂、镍、钴等资源在新能源、电池制造、航空航天、军事工业等领域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面对供应链重塑的全球趋势,美国和欧盟均加快了对乌克兰矿产资源的争夺,以确保自身在战略产业上的竞争力,并减少对其他主要供应国(尤其是中国和俄罗斯)的依赖。然而,美欧在如何获取这些资源的问题上出现明显分歧。


面对美国可能在援乌政策上调整方向,并逐步减少财政支持,欧盟提出了“关键矿产合作协议”,希望通过与乌克兰建立长期资源绑定机制,以对冲美方可能的战略收缩风险。然而,该计划在欧盟内部引发了激烈讨论。支持者认为,该协议有助于加强欧洲供应链韧性,并提升欧盟在关键矿产领域的自主权。特别是在全球向绿色能源和高端制造转型的背景下,确保对锂、镍、钴等资源的稳定供应,将对欧盟未来的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反对者则担忧此举可能强化“援助换资源”的模式,使乌克兰在极端脆弱的状态下,被迫以资源抵押换取财政支持,从而损害其战后经济复苏的自主权。此外,一些欧盟成员国对是否应该在战时优先考虑经济利益持保留态度,认为此举可能会削弱欧盟在全球范围内所倡导的价值观,尤其是“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和“公平贸易”原则。因此,该协议不仅在欧洲内部存在严重分歧,在乌克兰国内也引发了不满。


图片

2月12日,一名工人在乌克兰中部基洛夫格勒的一个露天矿场控制钛铁矿的开采,钛铁矿是生产钛的关键元素

来源:美联社


与欧盟试图以财政援助换取资源优先权的模式不同,美国正通过直接的双边谈判加快获取乌克兰的关键矿产。乌克兰副总理证实,美乌矿产合作协议即将签署,白宫风波虽暂缓协议的签署,但其仍有实现的可能。该协议涉及稀土、锂、镍等战略性矿产,美国希望借此确保国内供应链安全,并减少对中国的依赖。近年来,美国政府大力推动“去中国化”政策,试图通过与盟友和合作伙伴建立新的供应链体系,以避免对单一供应国的过度依赖。在此背景下,乌克兰被视为理想的替代供应源,因为其资源丰富,同时在政治上与西方保持高度一致。美乌协议的达成将使美国在全球矿产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并进一步压缩欧盟在乌克兰资源问题上的战略空间。乌克兰政府对此持谨慎态度,一方面希望借助美方合作强化其经济复苏能力,另一方面则担忧如果该协议对美国过于倾斜,可能会使乌克兰在战后重建中失去对自身矿产资源的主导权。此外,欧盟也对美乌协议可能导致欧洲在关键资源供应上进一步被边缘化表示担忧。


为了应对美乌矿产协议可能对自身利益造成的冲击,欧盟加快了其援助计划,并在其35亿欧元的新援助方案中附带了“资源优先权”条款。根据这一条款,欧盟在乌克兰部分矿产资源的开采、加工和供应方面将享有优先权。然而,该条款迅速引发了乌克兰政府的强烈抗议。乌方认为,当前战争仍在持续,乌克兰政府不应被迫在极端情况下签署长期资源供应协议,否则可能影响其战后经济恢复的灵活性。此外,一些乌克兰官员担忧,该协议可能使乌克兰丧失自主定价权,从而影响其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这种抵触情绪反映出乌克兰政府在资源管理上的复杂立场——一方面希望通过吸引外资推动战时经济维稳,另一方面又不愿在未来的国家经济发展中处于被动地位。面对乌克兰政府的抗议,欧盟内部的矛盾也在加剧。法国、德国等核心国家主张采取更加灵活的合作模式,以减少乌克兰对该协议的抵触,而波兰、波罗的海国家等则希望采取更直接的援助换资源方式,以确保自身的供应链安全。这种分歧进一步削弱了欧盟在乌克兰矿产问题上的统一立场,使其在与美方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图片

2025年1月16日,斯塔默(左)和泽连斯基在乌克兰基辅马林斯基宫举行双边会谈开始时握手

图源:美联社


与此同时,全球矿产供应格局也可能因美俄在稀土领域的潜在合作而发生重大变化。尽管美俄关系因俄乌冲突而极度紧张,但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美国可能在某些关键领域寻求有限合作,以减少对中国的稀土依赖。俄罗斯拥有全球重要的稀土、钛矿和铝矿储备,而美国长期以来对这些资源的进口依赖较大。如果美俄在资源贸易上达成某种协议,可能会导致全球稀土供应格局发生变化,并影响欧洲的供应链安全。特别是在新能源、军工、半导体等领域,稀土供应的变化可能对欧洲工业造成深远影响。面对这一趋势,欧洲必须加快建立自主供应链,并寻找新的矿产合作伙伴,以减少未来可能面临的战略资源短缺风险。


在这一系列变化的推动下,乌克兰的矿产问题已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美欧在全球供应链竞争中的核心议题之一。美欧在如何获取乌克兰矿产上的竞争,暴露了两大阵营在资源战略上的不同路径——美国倾向于通过双边协议确保资源控制权,而欧盟则试图通过多边合作和财政援助获取供应链优先权。然而,乌克兰政府在这一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同样显而易见。如何在争取最大程度外部支持的同时,确保自身资源主权不被削弱,并在战后经济重建中保持战略主动权,将是乌克兰未来需要面对的关键挑战。而对于欧盟而言,在美乌矿产合作协议逐步落地的背景下,其自身能否达成内部共识,避免在资源竞争中被边缘化,也将成为未来决定欧洲在全球供应链重塑中地位的关键变量。如果欧洲无法迅速调整,并在关键资源布局上形成有效的长期战略,美欧在乌克兰矿产问题上的竞争可能只是未来更大范围地缘经济竞争的一个缩影,欧洲在全球能源与工业格局中的角色也可能进一步受到削弱。


05

欧洲出招将带来怎样的影响?


欧洲各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最新举措,既是对当前战局变化的紧急应对,也正处于其长期战略调整的关键节点。面对美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态度转变以及俄罗斯不断推进的地缘政治博弈,欧洲正试图通过财政、军事和外交手段增强自身影响力。然而,这一系列举措能否在短期内稳住乌克兰战局,并在长期内真正推动欧洲的战略自主,仍然充满不确定性。


1

短期影响


(1)英国贷款是否能直接影响乌克兰战局?


英国政府宣布向乌克兰提供的22.6亿英镑贷款,是英国对乌克兰的最大规模援助之一,旨在填补美国可能减少对乌支持后的资金缺口。然而,这笔贷款能否真正影响战局,仍取决于资金的具体用途和乌克兰战场形势的发展。


若这笔资金主要用于军事采购,特别是购买英国生产的导弹、防空系统或无人机,可能在短期内增强乌军的战斗能力,特别是在空防和远程打击能力上有所提升。然而,乌克兰当前的主要问题是缺乏足够的武器弹药和人员储备,尤其是美制远程导弹和防空系统的短缺,使其在俄军持续推进的攻势下防御能力下降。因此,如果英国贷款的发放速度不够快,或者资金主要用于维持政府运作和经济稳定,而非直接用于战场,短期内对乌克兰战局的影响可能有限。此外,乌克兰现有的基础设施不断遭受俄罗斯导弹和无人机袭击,资金能否转化为战斗力,也取决于后勤保障和战场部署的有效性。


(2)俄罗斯可能采取哪些新的反制措施?


面对欧盟和英国的新一轮援乌举措,俄罗斯可能采取一系列经济和军事反制措施,以削弱乌克兰的战斗力,并向欧洲施加压力。


在经济层面,俄罗斯可能进一步减少或完全切断对欧洲的能源供应,尽管当前欧盟已经大幅减少对俄能源的依赖,但某些国家仍依赖俄罗斯的天然气和石油。此外,俄罗斯可能加大对非洲、拉美和亚洲能源市场的开发,以削弱西方制裁的影响。同时,莫斯科可能在粮食出口、稀土供应等关键领域采取报复性政策,加大对全球市场的影响力,甚至通过新的货币结算机制削弱美元和欧元在全球贸易中的主导地位。


在军事层面,俄罗斯可能加大对乌克兰基础设施的打击力度,特别是针对乌克兰电网、铁路和军事工业的定向打击,以削弱乌军战斗力。此外,俄军可能在前线加大进攻力度,利用乌克兰军备短缺和人员压力,加快占领关键战略区域,如哈尔科夫方向或扎波罗热地区。更激进的可能性是,俄罗斯进一步向白俄罗斯提供战术核武器,以威慑北约,同时在黑海地区采取更具侵略性的行动,例如封锁乌克兰港口,切断其对外贸易渠道。


(3)美欧关系是否会因乌克兰问题而出现更深层次的裂痕?


乌克兰问题已成为跨大西洋联盟内部裂痕的核心议题。美国在联合国推动“和平之路”决议,并在联大投票中反对乌克兰版本的决议,表明其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立场发生重大转变。特朗普政府希望通过外交手段缓和美俄关系,并减少对乌克兰的长期投入,而欧洲国家则坚持对俄强硬政策,认为只有迫使俄罗斯撤军才能实现“公正和平”。这一分歧使得美欧协调乌克兰问题的难度加大,并使欧洲国家不得不承担更大的责任。


这种分歧可能加速欧洲寻求更独立的安全政策。法国总统马克龙多次强调欧洲“战略自主”的必要性,而德国虽然在防务政策上相对谨慎,但也逐步加大军费投入,并支持建立欧洲军工产业链。然而,这种战略自主的尝试仍然受到内部矛盾的制约,例如东欧国家更倾向于依赖美国的安全保障,而法国、德国等核心国家则希望减少对美依赖。随着俄乌冲突的持续,美欧在战略目标上的分歧可能进一步扩大,甚至影响北约的内部团结。


图片

3月1日,在德国柏林的反普京示威游行期间,一名参与者举着标语,上面写着“欧洲,你能保护自己吗?”

来源:美联社



2

长期影响


如果美欧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分歧继续扩大,法国和德国可能会加速推动欧洲防务体系的建立,以减少对美国的依赖。然而,欧洲防务体系的建设面临多重挑战。首先,欧盟内部在安全政策上的分歧较大,特别是东欧国家仍然希望依赖美国的军事支持,而法德等国则强调自主防务。其次,欧洲军工产业的能力有限,短期内难以提供与美制武器同等水平的军事装备。最后,北约仍然是欧洲安全的基石,欧盟国家在短期内难以完全脱离这一框架,独立承担防务责任。


美欧关系正在经历新的调整周期。美国对乌克兰政策的转变,使得欧洲国家不得不承担更大的责任,而这一过程也推动了欧洲国家的战略自主意识。未来,美欧在安全事务上的合作可能会更加基于具体利益,而非过去那种单一的依赖关系。例如,欧洲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对自身国防的投资,但仍在北约框架下与美国保持合作。与此同时,欧洲可能在外交上采取更加灵活的策略,既保持与美国的合作,又在某些关键议题上寻求独立的决策权。


俄乌冲突不仅是欧洲安全的焦点,也是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变化的缩影。美国对乌克兰问题的立场变化,可能促使欧洲在外交上更加独立,而俄罗斯则可能加大对全球南方国家的拉拢力度,以减少西方制裁的影响。同时,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态度一直较为谨慎,但若欧洲在中美竞争中试图保持一定程度的独立性,中国可能成为欧洲寻求战略平衡的重要合作伙伴。俄美关系的变化,也可能影响中俄战略合作的深度,若美俄关系改善,俄罗斯可能在对华合作上采取更灵活的态度,进一步调整其全球战略布局。


图片

2025年2月19日至21日,Opinium对2050名英国成年人进行了调研

来源:卫报


尽管美国在安理会推动的“和平之路”决议相对中立,但欧洲国家仍希望通过联合国施加更多压力,推动新的对俄制裁措施。然而,考虑到中国、印度等主要经济体在俄乌问题上的中立立场,欧洲要想在联合国推动强硬决议仍面临较大阻力。同时,若美国与俄罗斯在乌克兰问题上达成某种妥协,欧洲在联合国的外交策略可能受限,难以单独对俄施加更大压力。


06

旧秩序、新棋局


乌克兰问题已成为影响西方整体战略布局的核心变量。欧洲虽然在外交表态上保持强硬,但在行动层面受制于内部经济压力和政策分歧,其对俄战略仍然缺乏一致性和执行力。与此同时,德国大选、欧洲各国国内政治变局,以及欧盟成员国之间在援乌问题上的不同立场,使得欧洲在俄乌冲突中的角色愈发不稳定。全球权力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调整,传统的美欧同盟正在被更复杂的美俄中三方博弈所取代,而欧洲的战略影响力正在被边缘化。


正如基辛格所言:“21世纪的国际秩序,终将由资源控制者和规则破坏者共同书写。”今日的乌克兰不仅是欧洲安全体系的试金石,更是全球地缘政治格局重塑的核心战场。美国、俄罗斯及中国等大国的利益交汇,使欧洲所处的战略环境日益复杂。欧洲当前的选择不仅关乎短期安全利益,更关乎未来数十年的全球秩序演变。在乌克兰的废墟之上,欧洲面临着命运的抉择——要么在剧烈的调整和动荡中实现战略重塑,要么在持续的分裂与妥协中被动走向衰退。